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宇宙中的基本法则似乎就决定了所有的一切都有生命的周期:诞生,发展,繁荣,衰落,灭亡。从古埃及,巴比伦到罗马,到中华帝国的朝朝代代。

十八世纪末,古老的东方帝国还处于乾隆帝的统治时期,当时第一批英国访问团第一次踏入这个古老神秘的帝国,那时的英国人对中国是充满兴趣的,特别是《马可波罗游记》里对中国的记载,极大刺激了英国人的探索欲望。在英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滴水成油的福地。可当他们第一步踏上了这片土地,展现给他们的却是穷困潦倒和落后的样子。

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大清帝国

当时清政府还特意安排了很多老百姓来欢迎外国访人,对英国人尽地主之谊,展现了东方的好客之道,给了英国人宽带。在英国人的眼中,这些老百姓是如此瘦弱不堪,和自己国家的人口各项素质进行对比,差距颇大。且此时的国人,经常在大街上抢收英国人的残羹剩渣,能抢到都会激动多半天,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底线只求能饱腹。

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马嘎尔尼访华

乾隆也是一位历史上明君。乾隆统治时期,政治开明,朝野清廉,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可以和前朝的开元盛世、贞观盛世相论了。大清,在这样的一位明君手里,走向是世界的巅峰。乾隆盛世看起来是完美无缺,可为什么在英国人眼里却毫无价值呢?甚至是中国祸起萧墙处呢?

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乾隆

历史要追溯到十四世纪左右了。当时的欧洲和中国比较,中国明显是优胜于欧洲各国。欧洲人每天的食物,也不像现在一样牛排西餐,能有一碗热汤一块面包就能让他们满足了。但随着之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偏移,亚洲和欧洲发生了绝对的倒向。

工业革命爆发前夕,一个普通的家庭农场里的雇工,每天的饮食也不过就是牛奶面包,在周末偶尔会出现点肉蛋类食物。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变化,英国人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一个普通家庭,肉蛋类高蛋白食物可选择性越来越多,经济水平进步不少。

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中世纪的欧洲农场

同一时期的中国,百姓依旧是青菜粗粮为主食。肉蛋奶几乎不考虑。灾年时期,也就只能考野菜饱腹。乾隆年见,虽然百姓日子较富足,可吃粗糠和淡粥的人还是不少。相关史料记载,大清逢灾年时期,百姓的收入更是入不敷出,甚至有些人要买卖子女来过日子。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人的整体素质也较差。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

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没落,到底是慈禧之疚还是另有其人呢?

18世纪的中国

当英国的船队到达中国的沿海,因为不熟悉具体路线,只能求助当地的驻军。驻军的总兵答应帮助英国人给他们带路。很快,总兵带领一群百姓走了过来,只见这些百姓穿的破破烂烂,精神萎靡。见到总兵后当场下跪,乞求总兵大人不要带他们走。因为离家很远的缘故,带路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但总兵并不会因为这个而心慈手软。给了他们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执行命令。这些苦力没有足够佣金,连路费都不够,甚至有人想偷跑,但被抓回来一顿毒打。

这样的”盛世“恐怕不是你我所能接受的,人权主义如同摆设。欧洲提倡人人平等,很好的处理了百姓与上层贵族的关系。表面繁华的大清实际上却只是面子工程,英国访团看见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多年之后,《马可波罗游记》不再热门,英国人也对大清蔑视。乾隆盛世并非中国时代发展指必须,反而是逆天而行。鸦片战争的爆发,全部归结到慈禧的腐败,有些不近人情,乾隆他有不可逃避的责任。

参考文献:《马可波罗游记》《马戛尔尼访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