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前段時間,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之後的一段時間總共記錄餘震62次,周邊多城市震感明顯。

新聞中有一段視頻引起了小袁老師的注意。視頻中的學生來自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在地震來襲時,學生們全部擁擠在宿舍樓門口排隊。

他們堵在那兒幹嘛?居然在等待人臉識別系統一個個驗證,驗證通過才能從閘機離開宿舍樓!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在如今高科技層出不窮的時代,這人臉識別系統就沒有應急開關麼? 答案是:當然有!那為什麼學生們不啟動應急開關呢? 因為他們忘!記!了!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校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每棟樓都有消防通道和應急門,且整個門禁系統都有“一鍵開放”的按鈕。主任稱將會加強對學生們遇到突發情況的安全意識教育。

小袁老師迷惑了!

學校弄了個那麼複雜的系統,平時難道不給學生灌輸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操作系統嗎?

如果因此學生們在地震中延誤了逃生時間,發生意外,還有亡羊補牢的機會嗎?

學生在學校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究竟還需要學習些什麼?

家長們把孩子放在學校,所有的教育義務都在老師們身上了嗎?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孩子們在學校究竟學什麼?

1、教學應該不僅限於書本,而來源於生活

這個新聞引發了小袁老師一波思考,小夢老師是上海的一名小學輔導老師。在課餘時間和孩子們聊天時發現,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意識比較淺。

孩子們不但不知道上海有哪些區,而且連車牌上的“滬”代表上海也不清楚,更不知道自己住在上海的哪個位置,甚至不知道上海有哪些特色小吃!

小夢老師又問孩子們:“假如教室著火了怎麼辦?”,孩子們七嘴八舌,但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字:“跑”。

往哪裡跑?不知道。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不知道。滅火器位置?不知道。甚至還有回答跳窗戶逃跑的。在小學教育階段,文化課的基礎固然重要,但是人格、個性的塑造、興趣的培養、對世界的認知則更為重要。每天在學校考試、聽寫,背誦著“畢竟西湖六月中”,卻連西湖在哪裡都不知道!

孩子小時候,與其反覆考試不如每個禮拜拿出一兩節課的時間,給孩子們一些課業外的輔導:

  • 第一:做安全意識培養,讓孩子們能夠自我保護!不僅是自然災害,還有許多兒童性侵案、兒童誘拐販賣等;
  • 第二:做生活常識的引導教學,讓孩子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國家有最基本的認識,讓孩子們多發些生活中的“為什麼”?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2、孩子善於學習和模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們喜歡互相模仿,所以當一個孩子學著大人的口吻說粗口,就會有十個、二十個孩子說粗口。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老師們從來沒告訴孩子上洗手間要鎖門,也沒有告訴孩子們為什麼男女廁所要分開。

在小夢老師在平時工作時發現,僅個別的小學生上洗手間會鎖門,還經常有男女生在洗手間“串門”。

爸爸媽媽回家看電視、玩手機,卻讓孩子好好讀書、不玩遊戲;爸爸媽媽從來不對長輩好,卻讓孩子從小就要孝順;爸爸媽媽不讀書不學習,卻讓孩子門門考第一。說實話這怎麼可能呢?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家長在忙碌的工作後能為孩子做什麼?

其實每個家長都不願意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學習文化課程主要的壓力。在老師們的身上,但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從小培養的!

每個週末與其讓孩子抱著手機平板電腦度過,又或者帶孩子去遊樂場瘋玩一整天,不如帶孩子在他們生活的城市多走走看看,告訴孩子這個城市的故事。通過認識路名擴大孩子的識字量,培養孩子簡單的交通安全意識,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

其實到了初中高中,許多孩子學習跟不上的原因就是不懂卻又不敢問,勤學好問是必備的學習習慣。

在實踐與溝通中教育孩子,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拿著小尺子大聲嚷嚷。與其語言刺激孩子不如語言鼓勵孩子,一個自信的學生會更加有表現能力、領導能力。

作為老師,我想告訴各位家長,即使工作再忙,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校和機構教孩子讀書寫字,而家庭是教孩子做人的地方。

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取決於他生活的家庭,是否有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否有平等的“家規”?是否每個家庭成員都以身作則?每個學校教材大同小異,而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不同的。

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蘇明玉的原生家庭從小給她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這是伴隨她一輩子揮之不去的。

也許這對於大人來說,只是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但孩子是脆弱的。不是每個人都是蘇明玉,即使經歷了諸多不公,也對世界、對家人仍舊懷有一顆善良的心。

學生地震跑不出宿舍?最高級的教育不是考雙百,教育缺失了什麼?

現在的教育缺失了哪些?

最後,小夢老師整理了一些家長們容易忽視卻應該注意引導孩子的地方:

1、安全意識培養

自然災害如:地震、火災、觸電時的應急處理;

突發情況如:生病、受傷、家庭成員(老人)生病的緊急處理;

警惕性:陌生人對話、在外如廁時應注意什麼;

2、優良習慣培養

良好的生活作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製作簡單的作息安排表;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日常禮貌用語如:面對快餐店服務員的稱呼;

衛生習慣的養成(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

3、生活常識認知

為什麼要少喝飲料?(許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能喝可樂,但孩子們更願意聽為什麼可樂不能多喝);

城市、國家的大概認知(地標性建築和景點、首都、省會);

人際關係的構建如:學會和朋友分享,學會幫助他人,甚至是早戀的引導。

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工作、學業壓力的增加,每個家庭都不要疏忽孩子的教育,有時候亡羊補牢不見得為時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