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當前,全世界人民都“蹲”在家裡,焦灼地等待新冠肺炎疫情的烏雲儘快散去之時,本就貧瘠相對落後的非洲付出的代價卻更加的慘烈,尤其對於東非各國來說,蝗災才是當前更為嚴重的威脅。第二波蝗災正席捲東非各國,這一波蝗蟲的數量將是上一波的20倍,是這些國家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越來越多的新蝗群正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南部和索馬里形成,”糧農組織的一份新評估報告說。糧農組織認為,目前蝗蟲的繁殖條件良好,或許意味著在6月下旬和7月可能會有新一波的蝗蟲群,而那時正是當地農作物收穫季節的開始。據美聯社報道,第二波蝗蟲來勢洶洶,數量可能是去年的20倍

那麼,蝗災究竟有多嚴重?是如何發生的?對我國會有什麼影響呢?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沙漠蝗蟲

一、沙漠蝗蟲(學名:Schistocerca gregaria)

· 沙漠蝗蟲是蝗總科沙漠蝗屬下的一種昆蟲。沙漠蝗蟲可以進行生態相的突變,即由散居變為群居(可怕之處)。

· 沙漠蝗的生存時長約為3-5個月 ,在合適的天氣條件下,包括充足的降雨,這些分散的種群集中在能夠成功繁殖的地方,導致昆蟲數量的大量增加。

· 獨居的成蟲為褐色,群居的成蟲為粉紅色(未成熟)和黃色(成熟)。

· 這種昆蟲通常無害,但蟲群可以長距離遷移,給農作物造成廣泛的破壞。一個規模為一平方公里的群體含有大約4000萬隻蝗蟲,每天吃掉的糧食相當於35000人一天的口糧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二、超強的繁殖能力

· 沙漠蝗的總生存時間約為3至5個月,主要取決於天氣和生態條件。生命週期包括三個階段:卵、若蟲和成蟲。卵在兩週內孵化,若蟲在30-40天內發育5-6個階段,成蟲在3周-9個月內成熟,但更頻繁的是在2-4個月

· 沙漠蝗雌蟲主要在地表以下10-15cm深的沙質土壤的卵莢中產卵。一隻散居的雌性在一個卵莢裡產卵95-158枚,而群居的雌性通常在一個卵莢裡產卵不到80枚。雌性在一生中可以產3次卵,通常間隔約6-11天。曾在1m2內發現了多達1000個卵莢。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吃五穀雜糧的,破壞力驚人

三、食譜廣泛不挑食

· 一隻沙漠蝗成蟲每天可以消耗和它體重相當的新鮮食物,也就是2g左右。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蟲群約有4000萬隻,每天的食物食用量相當於3.5萬人、20頭駱駝或6頭大象的食用量。

· 作為草食性昆蟲,它們吃莖、枝、葉、花、果實、種子還有樹皮,包括花生、玉米、高粱、大麥、大米、牧草、甘蔗、棉、果樹、大棗、蔬菜和雜草等在內的各種植物都能成為它們的盤中餐。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氣候幫了大忙

四、東非蝗災的成因

· 這場罕見的蝗災的發生要從2018年的兩場氣旋風暴講起。2018年5月,氣旋風暴梅庫努(Mekunu)襲擊了阿拉伯半島南部的無人沙漠地帶,降雨讓沙漠中出現了季節性湖泊。由於該沙漠地帶原來就是沙漠蝗的棲息地,湖泊的出現助力了蝗蟲的第一次快速繁殖。之後五個月,另一場氣旋風暴魯班(Luban)襲擊了沙漠附近的也門和阿曼交界處,蝗蟲們迎來了第二波繁殖高潮。因此,兩場氣旋風暴幫助當地的沙漠蝗在短短九個月內繁殖了三代(9個月就三世同堂了),讓阿拉伯沙漠的蝗蟲數量增長了8000倍!

· 大暴發後,當地的沙漠蝗為了食物開始了跨大洲的遷飛之旅。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科技手段監測

五、如何防治

·監測-利用包括歐空局土壤溼度與海水鹽度(SMOS)衛星等提供的衛星數據來監測可能導致蟲群形成的條件,如土壤溼度和綠色植被。旱期之後豐沛的降雨和植被快速生長通常有利於蟲群聚集和移動。

·控制-目前,控制沙漠蝗群和蝗蝻帶的主要方法是,主要使用汽車和空中噴霧器以小劑量(稱為超低量(ULV)配方)施用有機磷化學品,較少使用揹包和手持噴霧器。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生物試劑干預

·生物防治劑-現代蝗蟲鬥士的武器還包括一類被稱為昆蟲生長調節劑(IGRs)的產品,它能影響蝗蝻的蛻皮能力和正常生長。它們對脊椎動物沒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回顧一下2020僅過去的4個月月,澳洲的森林大火,東非蝗災,日本千島群島地震,非洲豬瘟,南極首次到達20攝氏度,以及當下的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人類到底還要“遇到”到些什麼樣的災難?而這些又預示著些什麼呢?又或是希望人們怎樣懺悔或者如何做才能趨吉避凶呢

東非億萬“蝗軍”捲土重來,頻繁的災難背後預示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