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睡覺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可能已經被更多的年輕群體忽視。但在農村生活過的不少人,應該都聽說過“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俗語,這“三覺”分別指的是熬夜晚睡、吃完就睡、氣性而睡。那麼,農村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有哪些?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洗腦”這個詞語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其實,當大家睡覺的時候,正是水狀液體物質腦脊液沖洗大腦的時候。首先,需要肯定地說,目前對於睡眠和壽命長短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農村俗語中的熬夜晚睡影響一個人的生命長度其實不無道理。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睡眠也本來就是人類進化幾百萬年後一直延續下來的重要生理現象,當我們處於睡眠狀態的時候,身體中的記憶細胞會進入新陳代謝過程,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的問題不只表現在記憶力衰退這個層面。如果現實條件允許的話,一個人要通過睡眠對壽命達到增益作用,那麼你要做到的不是早睡早起,而是早睡、且睡到自然醒。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為什麼一個人的年齡越小,他需要保障的睡眠時間越久?其實,對於身體還處於發育階段的人來說,睡眠時間是否充足會對各方面發育都帶來影響,比如身高和記憶力等。其次,睡眠質量跟深度睡眠密切相關,儘管理論上只要所處環境的氧氣水平比較高,我們的大腦便更容易進入、並保持深度睡眠。但是,倘若一個人心有鬱結,不僅容易失眠多夢,而且很難持續較長時間的深度睡眠時間,這跟一個人所在的環境和當時的心態都有很大關係。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關於睡眠這件看似簡單自然的事情,科學家們也做了許多相關的研究,而實驗的對象涵蓋了非自然睡眠和自然睡眠這兩種動物模型。不管是睡眠狀態中氧氣水平的變化,還是大腦中的活性在消失之後進入慢波狀態,這兩種不同的特徵都是一個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才可能呈現出的生理特徵。而且,所謂的慢波狀態,更是我們自身快速修復的最好方式之一,這個過程不僅能夠將大腦的代謝產物清除,更是個體肌肉生長和蛋白質重建不可或缺的一個特殊階段。通常情況下,成年人的睡眠時間一般在8個消失左右,這就相當於大約有2個小時是處於深度睡眠階段。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而吃完飯就睡覺是個不好的習慣,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這一點。其實,飯後不宜做的事有不少,並不侷限在睡覺這件事上。比如,與飯後睡覺形成鮮明對比的飯後劇烈運動,這是因為我們的消化系統要將吃掉的這些食物轉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通常是建議大家可以飯後慢走半小時左右,這樣既有利於消化,也對身體有益。睡覺的時候,身體的各器官都基本處於休息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沒人會半夜餓醒,然後起來做飯吃。如果吃飽了飯倒頭就睡,不僅會因為食物沒有充分消化食物導致睡眠質量受到影響,而且,長此以往也容易因為能量沒有消耗而體重激增。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簡而言之,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的確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不管是熬夜晚睡、吃完就睡,還是氣性而睡,都可能因為睡眠時間不夠和睡眠質量不佳,而睡眠其實又是一個人身體的“晴雨表”之一。當然,這些情況雖然會對一個人的壽命帶來影響,但也不至於“命比紙薄”,但是,這句俗語的意義主要也是警醒作用,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對睡眠這件事引起足夠的重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