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

從古到今,我們中華民族始終都在倡導孝順老人,並以此為評判人品的標準。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子女一定要把父母放在首位,不能忘了那份沉甸甸的養育之恩。但是人老了之後也有很多難處,子女想要盡孝也是很不容易的。小編下面要說的就是一句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想必很多過來人都深有體會。

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說前半句“人老招人嫌”,年輕的時候身體健壯,無論是做家務還是帶孩子,全都不在話下。但是年紀一大,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別說幹活了,就是照顧自己可能都成問題。因此人到老的時候就很容易招人嫌棄,尤其是那些自私自利的子女,父母沒有用了就將其視為累贅。所以人老了真是不好過,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中用時,心裡總會有一些負擔。

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

在古時候,社會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農民的生活更是困苦不堪。如果趕上個天災人禍,那就很容易餓肚子。家裡的老人不能勞動,還要分擔一部分糧食,孩子還在挨著餓。在那樣的情況下,老人的處境就更為難了!如果把吃的給老人,家裡的勞力和孩子就吃不飽;如果餓到老人,那就是不孝。所以對於老人來講,自己的存在真的很麻煩。就算子孫孝順,老人也會嫌棄自己,這其中有很多的心酸和無奈。

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

至於後半句“死後欠三年”並非是老人欠子女三年,生兒育女是十分辛苦的事情,這份恩情是無法回報的。所以父母去世之後,子女要守孝三年,以表自己對老人的敬重,所以這三年是子女欠父母的。對於守孝之事,古人是非常在意的,我們在《三國》總會看到這樣的情節,家裡老人過世之後,就要回老家守孝三年。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事,人人都可以理解。如果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放棄守孝,就會招致道德譴責。

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何要這麼說呢?

這句俗語前後搭配其實挺合理的,如果子女嫌棄老人,那就不會守孝,自然就欠父母三年。其實作為子女,我們對父母的虧欠豈止這短短的守孝期?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獻出了自己全部的愛。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女可以過得幸福,自己則無怨無悔的付出一輩子。小編認為孝順是發自內心的,並不是一種形式,你不必守孝三年,只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給予關心和陪伴,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