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深含人生事理

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在每個時代多具有相應到底時代意義。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它富含哲理的同時,又詼諧幽默。當然不止在表達中,寫作中巧用俗語,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民間,總會有一些俗語流傳,最近在親戚口中就聽到了一則特別耐人尋味的俗語,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詢問了幾個親戚,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究竟是何意?其實當中深含人生事理,教人看透人性吶!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深含人生事理

“窮死不耕丈人田”的大概的意思是說,老丈人的田地,作為女婿即使再窮,也不要去耕種。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過去的時代裡,男尊女卑特別嚴重,“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孩嫁出去後就不得再與孃家人有經濟上的來往,即使有原因回孃家,父母也不會給予女孩任何經濟上的幫助。因為家裡還有兄嫂弟媳之類的,避免引起誤會,孃家人就會如此。而基於這種觀念下,女婿在孃家的地位又是很低的。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深含人生事理

而在古代,因為我國長期是小農經濟體制,農田作為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作為女婿來說,丈人家中的田地是萬萬不能碰的,一定不要和妻子孃家有任何經濟上的糾紛。一旦女婿種了老丈人的田地,就很可能會產生一些小矛盾,特別是嫂子和弟妹最敏感,故此,作為女婿不要貪這點小便宜,與孃家人的關係鬧僵。

咱們再來說說“餓死不打親戚工”,某個親戚跟隨著村裡大叔到他的廠裡務工,給的工資不高,但承諾過會加工資,並且會有年終獎,但是一年之後,工資不但沒有見長,答應過的年終獎也不見了蹤影。後來他辭職另謀高就,福利待遇高得不少。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深含人生事理

和朋友在一起吃飯時,他也聊到過這個話題“真的不能給親戚打工,工資給得少不多,什麼活都是你的,做的事情還比外人多,還得不到一句好。但是在外人眼裡,大家都認為你是他親戚啊,你不好好做,我們為什麼好好做。在親戚看來,你要帶頭做好,我是相信你,才讓你過來幫忙的。然後,你就夾在中間,委屈自己憋著……

其實在筆者看來,給親戚打工,是兩人的定位沒有分清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衝突點就是,你給親戚打工,想的是少幹活多給錢(親戚嘛照顧我 )。親戚給你打工,你想的是多幹活少要錢(親戚嘛照顧我)。這就是矛盾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