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七夕節怎麼過?

七月七日稱作七夕,又叫乞巧節。傳說是牽牛、織女相會之夜,人們把七夕當作值得慶祝的良宵。婦女把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她們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乞求神靈給她們以靈巧和智慧,美貌和幸福。人們還在這個節日乞求上天給他們子女,乞求繁衍。

宋代經濟發展,商業繁榮,七夕節令時物多種多樣,街道、商店都十分熱鬧。汴京開封從七月一日人們就忙碌起來,購買和準備乞巧的貢物和節令時物。潘樓街東車水馬龍、擁擠不堪。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都以賣魔合羅著稱。魔合羅又稱磨喝樂、摩喉羅,是精製的泥娃娃,它來源於佛教,是天 龍八部神之一,是佛教中的童佛,六歲出家成佛。宋代磨合羅是七夕上供所用。據《醉翁談錄》載,京城這天多買泥娃娃玩,娃娃做得細膩、端正,京人叫做 摩喉羅.有大的有小的,價錢不便宜。有的給穿上男服或女服,有的裝飾奢華,南方人視之為巧兒。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這種摩合羅,下面安裝上 雕木彩裝欄座 ,用紅紗碧籠 作個罩子,甚至裝飾上金銀珠寶,象牙翡翠。因此價錢很貴,有時一對就值數千。因 禁中及貴家與士庶 拿它作為陪供時物,是節日必備之物。它就成為街市坊間的熱門貨了。給皇帝進奉的摩喉羅還有用金銀製成的,價值就更高了。除摩喝樂之外,許多節令物品都在街上擺起彩帳出售,如用黃蠟做成 鳧雁、鴛鴦、龜、魚之類 ,畫上顏色,染上金彩,稱之為水上浮。 又以小板上敷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東京夢華錄》卷八)。

還有一種花瓜,是把爪雕刻成花樣。還有用油、面、糖、蜜作成 笑靨兒 ,叫做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將麵點做成方勝首飾形等, 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冑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 , 又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 種生'(《東京夢華錄》卷八)。 水上浮 ,做出成對的水鳥, 種生 ,是企盼新的生命,這些節令時物含有求子求福的意義。又如汴城京都人民,現折未開荷花,假做成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 (《東京夢華錄》卷八),也反映七夕人們的心理。兒童都換上鮮麗的衣服,買上新鮮荷葉,拿在手裡,裝扮出摩喝樂的樣子。

《東京夢華錄》卷八載,初六、初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設在庭院中,叫乞巧樓,鋪陳著摩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兒童的詩作,女子的巧工,然後焚香列拜叫做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把小蜘蛛放在合子內,次日查看,如果結網又圓又正就叫做得巧。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但過七夕比北宋朝廷更奢華。據《增補武林舊事》卷三記載, 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喝樂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拂手香製造 ,其衣帽、用鏤金珠翠,佩環都用真珠, 手中所執戲具皆七寶為之 ,每個摩喝樂都護以 五色鏤金紗廚.甚至有用鑄金的摩喝樂作為貢品。

《夢梁錄》卷三記述杭州七夕的節日氣氛很具體: 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問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

又於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令女郎望月瞻鬥,列拜,次乞巧於女、牛 ,內庭與貴宅皆塑賣摩喝樂 , 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採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兒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 數日前,以紅熝雞、果食、時新果子互相饋送。 宮廷女子與市井婦女的頭花和衣領都用乞巧時的時物作為裝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