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篇|黑龍江出現秸稈火點,曾被認為是霧霾元凶

根據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信息與公共關係協調中心近日發佈的消息,2月11日晚,寶清縣夾信子鎮徐馬村出現秸稈焚燒火點,據查為秸稈腐熟還田水稻地塊焚燒火點,過火面積50餘畝。

環保篇|黑龍江出現秸稈火點,曾被認為是霧霾元兇

黑龍江省一直是秸稈禁燒重點區域。在早前的報道中,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冬季燃煤採暖和秸稈焚燒排放被認為是導致區域性大範圍重汙染的“元兇”。比如哈爾濱市的監測數據就顯示,燃煤、生物質燃燒(即秸稈焚燒)和機動車排放是該市PM2.5汙染最主要的貢獻源,佔比分別為35-40%、20-30%和20%左右。

分析此前的衛星監測數據,可發現秸稈焚燒火點黑龍江佔全國的比重很大。如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間,環境衛星共監測到秸稈焚燒火點 756個,其中黑龍江省以580個火點數穩居第一,佔該次監測到全國火點總數的76.7%;2017年10月9日至11月10日,環境衛星通報黑龍江省境內火點數1889個,同比增加711個,增長幅度為60.3%。

其實,黑龍江省有其特殊之處,據中國科技網的報道,“黑龍江省每年秸稈產生量高達1億三千萬噸,約佔全國秸稈總量1/8”。為了控制秸稈焚燒,黑龍江省下了很大功夫,若出現秸稈火點,黑龍江省將對相關責任部門和焚燒秸稈的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

從2018年9月1日起,黑龍江省開始施行《黑龍江省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工作獎懲暫行規定 》(黑辦發〔2018〕50號),規定每年9月15日至12月10日、翌年3月10日至5月15日,兩段期間內分別出現第一個火點的,省財政直接扣撥相關縣(市、區)和省農墾總局、省森工總局、省監獄局50萬元;再出現火點,按照每個火點30萬元扣撥資金。

另根據《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消防法》、《森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禁止露天焚燒秸稈,違者將依法處以500—2000元罰款,情節嚴重的,將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對造成他人人身、交通、火災等安全事故,由司法機關依法嚴懲。

雖然懲罰措施嚴厲,但秸稈火點仍時有爆出,比如此次徐馬村的例子。不過,懲罰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措施,在通報火點信息後,是否應該調查瞭解下此次焚燒的具體原因?

事發秸稈腐熟還田水稻地塊。所謂秸稈腐熟,目前被提到的一種快速腐熟技術,鮮秸稈20天,幹秸稈30天左右即可腐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只需要就地堆制,不需加土,不需翻堆,一般堆制3天后,堆溫即可達到50~70℃,20~30天即可成肥,有機質可達60%,且含有8.5~10%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易被植物吸收。不過有研究發現,水稻秸稈相較於玉米等秸稈的腐熟難度會更大。

若秸稈確可如上述能夠實現腐熟處理,應當不影響春耕,也不會有其他的影響,但為何農民還是要將秸稈焚燒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