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究竟為何站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南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首好詞,值得人們不斷重新品讀,每一次重溫,都能夠獲得不同的感受,都會有不同的意外收穫。南宋愛國主義詞人辛棄疾想必大家已經非常瞭解,這首《青玉案·元夕》更是辛棄疾詩詞中的經典篇目。其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經成為家喻戶曉,人們能夠脫口而出的詞句。在最近的幾次品讀中,我越來越覺得這句經典的詞句別有所指,可能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淺顯,大家且聽我的分析。

“眾裡尋他千百度”這一句話,首先就告訴我們

“有一個人在尋找另外一個人”。更為關鍵的是,“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他”我們不知道“他”的性別。古代第三人稱是不分性別的,我們其實並不知道“他”的性別。我們再把目光放到前面“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兩句話都是對於女性的外貌飾品描寫,寫出了女子盛裝觀燈的情態,於是乎很多人就把“他”認為是一個女子,即詞人偶遇的觀燈女子。

“那人”究竟為何站在“燈火闌珊處”?|重讀《青玉案·元夕》

競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

我們隨意找出一個版本的下闋翻譯:“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很明顯這是最為普遍的理解,也是最為通常的理解。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裡面很奇怪的地方?為何一個女子要在元夕之夜站在燈火闌珊之處呢?“闌珊”的意思就是“零落稀少,即將衰敗”,如此美好節日,為何一個女子要站在燈火闌珊之處呢?究竟是什麼事情能讓這個女子在元宵節都不能開心呢?我們再不開心的事情,也不會在過年元宵節來釋放。即使心情不好,我覺得這個女子也應該會單獨在家裡面待著,而不是出來觀看盛況,反而加深自己的寂寞。如果我們說是詞作者辛棄疾在尋找那位女子,我們也會感到奇怪,因為辛棄疾本來就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硬漢,為了一個女子而

“尋他千百度”顯然不太符合詞人的形象與格局

那這最後幾句詞究竟什麼意思呢?這個“他”又是在指誰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間背景,瞭解一首詩的歷史背景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國力衰弱。這首詞正是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正是“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場景。辛棄疾向來都是主戰派,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復失地,報銷國家,但是他一直不受到重用,自己一直壯志難酬。像他的很多詞句都是描寫他的憤懣之情,“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只能“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辛棄疾的詩句裡面很少有描寫男歡女愛的,基本上都是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或者自己不被重用的無奈與痛苦,所以我再一次覺得他在

《青玉案·元夕》中不是寫男子追求女子。

“那人”究竟為何站在“燈火闌珊處”?|重讀《青玉案·元夕》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根據我多次閱讀與參考的判斷,我覺得“眾裡尋他千百度”裡面的“他”可能正是辛棄疾自己。元宵佳節幾個朋友一起出去看看花燈,很正常。“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看到美麗的眼花,不禁讚歎再三。“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我們覺得似乎辛棄疾放下了自己憂國憂民的心事,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此處是對女子的描寫,如果“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那麼“眾裡尋他”的必然是同行的友人。為何辛棄疾突然離開了觀賞隊伍?為何他站在了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看到國家的節日盛況必然內心充滿喜悅,但是興盡悲來,想到國家值此危難之際,倘若我們不趕快加入到保衛國家的戰鬥中,我們以後還能再見到這樣的美景嗎?我們的人民還會再次歡聚一堂分享快樂嗎?“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棄疾肯定在想不能過度沉溺於歡樂之中,必須要做一些什麼保衛自己的南宋了

。所以他才會站在燈火闌處,若有所思。連在元宵節都不肯放下自己的憂國憂民,這才是真實的辛棄疾。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最後幾句詞是寫男子尋找女子,不無道理。因為作者此處的用詞極為浪漫,“驀然回首”,給人“一見鍾情”“失而復得”的新鮮感,也更符合痴情男子苦苦追尋的形象,符合以往宋詞作品的特點。但是我覺得辛棄疾是在用第三人稱寫自己,自己已經過了浪漫的年齡,現在全心思都撲在報銷國家上,同時辛棄疾的寫作手法多樣,藝術手段高超,當然他很有可能就是反客為主,從別人的視角寫自己,抒發內心的無奈、悲憤

當然沒有人知道詩人究竟寫的是什麼,各個版本的不同,必然會有不同的結論。我個人更傾向於新的觀點。“那人”就是辛棄疾,“燈火闌珊”暗喻國家衰弱,同時表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操,和為國捐軀的決心。讀辛棄疾,不可脫離的就是愛國,他才是真正的詞中之龍

一首詩詞表達的意味可能並不淺顯,但是絕對是真情。“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我們再次品讀!

“那人”究竟為何站在“燈火闌珊處”?|重讀《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