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真的理解“形而上学”吗?

形而上学并非贬义,却被常常错误理解

我们在学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到唯物主义辩证法部分的时候,老师们难免会提到“形而上学”这个词。然而很多老师的解释非常简单,他们就根据课本:“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汇,然而课本的解释只是一个评判,却不能成为“形而上学”这个词汇的定义。很显然没有哪个学问会觉得自己是片面孤立的,抛开我们先入为主的观点,脱离马哲,我们来看看“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

“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英文是“metaphysics”,如果我们根据英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又可以翻译成

“物理之后”。我们都知道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领域非常广,天文地理、心理伦理无不研究,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无不通晓的学者,写了非常多的著作。但是此时就有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出现了,后人在帮他整理出版书物的时候发现,他的书内容含量太广阔了,究竟怎么分类呢?我们要知道古代人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当时并没有现在大学里面各个专业的分科,也没有“心理学”“哲学”“数学”这样明确的分科,那么要整理书籍究竟怎么分类呢?

于是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研究有形体的事物”,一类“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至于“研究有形体的事物”,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今天叫做《物理学》,即“physics”。至于“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经过人们的考虑,在

“physics”前面加了个前缀,即“物理学之后”“mataphsics”,即“形而上学”。大家通过“物理学之后”这个名词,可能就清楚了,“形而上学”研究的就是高于物理的,看不见摸不着,类似于精神心理层面的一种学问。这就是“形而上学”最为开始的意思。

你确定你真的理解“形而上学”吗?

《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西

很明显“形而上学”这个词也是我们翻译过来的,我们翻译的过程可以说也是非常巧妙的。中文是出自我国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所说的“道”就是宇宙天地的大道理、运行的规律。所谓的“器”就是那些能够感知到的器物、器具。我们不难发现“道”就是研究“高于物理,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器”就是研究“有形体的事物”,所以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把这一门学问直接翻译成“形而上学”,其实本质上就是研究高于物质的精神和大道理。难怪我们以物质为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喜欢这种学问,觉得他是片面的。

所以,用一句话概括,“形而上学”其实就是研究生活中的“大道理”,以至于让人们觉得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人为什么活着?”“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灵魂是不朽的吗?”我们如今建立在科学体系上面来看,我们固然会觉得这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没有讨论必要的。但是科学也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形而上学”终究属于“哲学”,“哲学”最终必然促使社会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任何问题的不断追问都可以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问题。

你确定你真的理解“形而上学”吗?

道是因,器是果,因果循环

如果有人问你,你学的什么专业?他进一步就会问你你为什么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让你获得了什么?这个专业对你心灵的影响?你心灵为什么会被影响?人类心灵的本性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吃什么?他进一步又会问你为什么喜欢吃这个?这个东西为什么好吃?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东西与宇宙和个人的联系?……

任何问题的不断追问,最终都是不断抽象化,不断超越“器”而到达“道”的高度。道是因,器是果,因果循环,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子说过:“大道无形”,其实和“形而上学”意思相近。但是一直讨论一个没有形状,没有评判标准的学问,真的有必要吗?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收获吗?如今你们觉得“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有学习的必要吗?欢迎大家在参与投票,或在评论区积极留言。

“形而上学”有学习的必要吗? (单选)
0人
0%
0人
0%
没有
0人
0%
无所谓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