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游神文化

潮汕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中原的河洛和河东地区,先民在迢迢千里的迁移过程中,为对抗恶劣环境,逐步形成了冒险开拓、强悍进取的族群秉性,这体现在情感流露最为原始与自然的游神活动中。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营老爷"。就是选取吉日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组织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游行队伍,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游行。同时游行线路上的民众摆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种民俗活动。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潮人勤俭节约,但在游神方面的支出却相当大方。好多村民,一年积蓄,到游神这几天,遍请亲朋,积蓄用尽。潮州旧志在记述游神赛会时称:"乡民敛金祭神,群饮于庙,分胙而归。"更有"头家"(大富户),总想包起整个游神费用,但乡民们并不买账,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目标--"营兴"!在"营兴"心理的驱使下,潮汕民众对游神乐此不疲。

潮汕民俗很有意思,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老百姓想当然各路神仙上天庭述职,正月初四"神落天",是述职完毕又回来就职。乡民们让神出来巡行,目的是提醒他们尽职护乡保平安!这样,从正月初五到二月十四日樟林营"火神爷",是潮汕大地热热闹闹的"游神正二月"时段。

一到约定俗成的日子,即"老爷生",各乡村举乡一齐出动,操办祭品和游神节目,有的村庄更为隆重,先贴告示,告明游神路线,然后求签择吉辰抬神出庙到乡村街巷巡行,称为游神,俗称"营老爷"。游神方式各乡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接着是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有诸神塑像的老爷轿。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每过一重"栅门",便燃放企脚铳。每次游神,还举行演戏、烧烟花朵等游乐活动。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一齐来看"老热",整个乡村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氛围。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好多乡村,日间游神,夜间还由精壮汉子抬着神轿在神庙附近主要巷道疾跑,俗称安庙。抬轿汉子自愿报名,但只有新婚不久或生男丁者才有资格。众人随轿后放鞭炮,烧烟花,称为走安。走安之后,神像才入庙回殿。走安时,要迅猛异常,越快越好,一般跟着观看的人,有时就是脱掉脚下木屐也难以跟上,潮汕人戏称"掼屐缀唔着人走安"!

澄海盐灶乡游神

潮汕游神最著名的莫过于澄海盐灶乡游神,叫做拖老爷,堪称世界民俗的奇观!庙是乡村古庙,祀的是潮汕最常见的神只"三山国王"和"天后娘娘",后来又增加了人称显外乡的"水流神",合共五位。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老爷轿游至老爷场时,各方硬汉争相爬上老爷轿摔跤,互不相让,以能拖倒老爷轿为幸,并从老爷身上揪下几根胡须,那一年四季将是兴到堵唔缀(顶不住)!直拖扯至"老爷"焦头烂额、面目全非为止。俗语"盐灶神欠拖"即指此。

事关乡里之兴旺与脸面,盐灶乡民绝不接受第一轿"大老爷"被拦被拖,所以护轿汉子们绝对是全乡最剽悍男儿群,那位立于老爷轿上挥舞香条的汉子怒目圆睁,口中发出"嗬、嗬"的声音,凛然不可冒犯!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至于后面的老爷轿,被拖是无所谓的,因为,大家就是要"营兴"!

与盐灶游神最接近的要数潮州卧石乡的游"三山国王"了。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舂老爷"。潮州俗语叫做:"卧石老爷,愈食愈惊"。

潮阳棉城双忠文化节

潮阳双忠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源于纪念唐代张巡、许远二公,体现了历代潮阳人民对"忠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推崇。许多有识之士都希望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民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也希望像张、许二公的"忠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在潮阳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每年的农历二月,潮阳城区都会举行双忠圣王游行队伍在棉城游行,队伍中共有誉为潮阳"三瑰宝"的英歌舞队、潮阳笛套音乐队,潮州大锣鼓队、醒狮队、麒麟金狮队、标旗队、武术队、太极队、炮囊队、彩车队等30多支队伍,近万人参加了这次大型文艺游行。

"双忠"到底是何人呢?据史书记载,唐至德二年(757)间,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率领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军民与安禄山叛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抗战,死守睢阳达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10月之久。由于兵力悬殊,援军不至,粮草断绝,最终寡不敌众,睢阳失守,张、许二人也为国殉难,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的"睢阳之战"。"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双忠公"。唐代以后,确立张巡、许远信仰在官方祀典中的正统地位一直没有动摇,历朝还不断地册封、加封,不断地强化,并演化成为"忠义报国"的楷模,成为官员、乡绅用于动员百姓的信仰资源。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然而,这两位"来自北方的神明"是如何来到远隔千山万水且之前毫无关系的粤东古邑潮阳的呢?据有关史书记载和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入朝,途经河南睢阳,谒双忠庙,遂请来双忠香火至潮阳,后建东山"灵威庙"进行奉祀,此为当时潮汕第一个双忠庙,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二是"双忠"事迹播扬于潮阳,与韩愈之彰显有关。韩愈曾作《张中丞后传》,表彰"双忠"精神。由于潮阳民众特别敬仰韩愈,故在崇祀韩公时并祀"双忠",这是一个极富意义的解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邑潮阳需要"双忠公"。因潮阳地处海滨,自古历遭山贼、海盗、倭寇之患,张、许二公生前保国卫民,竭尽贞烈,神之莅潮,正合民心所盼,是故理所当然地为潮阳官方和民众所接受、所崇祀。尤其棉城,不仅形成了"文化圣地"--"东山祭祀中心",还因为双忠祠庙较多,民间进行了"统一安排":东山的灵威庙是"双忠"的总部,城隍前的双忠行祠是"双忠"的现场办公场所,平和东的岭东古庙是"双忠"的家室,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后迁至城区西环路)是"双忠"的书房,龙井的双忠祠是"双忠"的纪念馆,真可谓"分工明确",其它"神明"无法相比。

非遗科普 | 潮汕游神文化

潮汕游神,雅俗共赏,文武并重,既体现"海滨邹鲁"文明雅致一面,也彰显讨海人粗犷强悍一面。

潮人务实也踏实,我们挂在嘴边的是"小小生意会发家","铜钱出苦坑","欲嬷着克苦",正二月游神,只是增添热闹氛围,寄托幸福愿望而已。我们敢于对神"动粗",正是潮汕人大无畏性格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