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茄子,我们普通人吃不起

红楼梦里的茄子,我们普通人吃不起

最近刚听完《京华烟云》这本书,我对书中吃螃蟹的情节印象特别深刻,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吃螃蟹的章回,两者写法有些类似,因为没看过《京华烟云》的实体书,所以就没有办法具体说出其中的细节来。

11月是吃蟹的好季节,相比于母蟹的黄,我更偏爱公蟹的膏,一口下去,不但满足于口腔,更满足于唇齿之间对膏的延绵不绝,牙齿和舌尖对膏一抿,嗯,满嘴都是公蟹的精华所在。秋天的盼望不过如此了。

虽然我对螃蟹有着满心欢喜,但看红楼梦时,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吃得那顿晚宴。

刘姥姥被风姐“戏弄”后,贾母让风姐给刘姥姥喂口茄鲞。刘姥姥边吃着茄鲞,耳边听到风姐说这是茄子时,简直不敢相信嘴里的美味竟是茄子,就让风姐继续夹一筷子给她,细细品尝之后,就问风姐,这茄子是怎么个做法。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我有一次在听《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里听到马老师说有人告诉她茄鲞是宫保鸡丁,我迟疑了一会,就特地把红楼梦里的这个章回,翻开来反复读了几遍,心想,宫保鸡丁以鸡肉为主,花生问辅,吃得是鸡肉的嫩和花生的香脆爽口。

而茄鲞更多的在于鲞。

“鲞”这个字特别有意思,上半部分是卷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一个鱼字。从字上面看,可以理解为卷起来的鱼,鱼卷起来就是鱼缩了水,鱼缩了水那不就成了鱼干。不过也确实,鲞的本义就是剖开后晒干的鱼,后泛指腌腊食品。

晒干和腌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存放得时间久。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家门口经常会路过一些挑着担子的小商贩吆喝着“卖白鲞”。无论是大夏天还是大冬天都会有。“白鲞”就是一些鱼干。这也让我明白了,我妈为什么说带鱼时,后面会加个“鲞”字——带鱼鲞。

言归正传,风姐在说茄鲞的做法时提到了茄子处理之后可盛在瓷罐子里封严(密封保存),想吃的时候随时拿一些出来即可。这就意味着茄子在成为茄鲞之前要晒干,后腌制,最后才上桌。

这样的菜肴,前期制作时会有很多种工序,而后期只需要简单翻炒就可出锅。

这时不得不夸夸古人对食物的保存方式了,因为茄子是季节性的蔬菜,一般只在6-8月有,古时候还没有大棚蔬菜,大冬天是不会有茄子的。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已入秋了,那时应该没有新鲜的茄子,而晚宴的桌上出现了茄子,则更加说明了茄子是提前晒干之后腌制的。

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大观园里的厨师,普普通通的茄子竟做成了我们现代人也吃不起的八珍美食,实在让人嫉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