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

拿到《文化苦旅》这本书,旧绿色的书皮,墨色毛笔字“新版文化苦旅”,再加上“余秋雨”的红色印章,整体设计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厚重、直接、简单......带着某种不情愿的情愫,我打开了这本书。


看了作者的新版小叙,我才了解到,我拿着的是新版《文化苦旅》,在三十年前就有旧版《文化苦旅》。也就是我们的父辈看的是旧版,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新版。之所以有新旧版,作者有说明原因:

此书的各色盗版本在市面上还汗牛充栋。我自编一本新版书来宣布他们全部非法,挺好玩的。


试读《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

新版《文化苦旅》


我很是佩服作者这种酷酷的处事方式,全盘否定,重心振作,让那些盗版者措手不及。带着这种爽朗的劲头,我试着读了《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如梦起点。此部分主要讲述作者童年的回忆,将自己的童年比作“如梦”的起点,也是自己实现文化苦旅的“如梦”起点。第一部分包括牌坊、寺庙、信客。

  1. 牌坊下的束缚

家乡的女人还受旧思想的束缚,为了自己所谓的贞洁,必须以死抵抗,才能得到立牌坊的机会。女子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还有贞洁程度不同,立不同档次的牌坊。最好的牌坊是"范夫人牌坊“,因为丈夫去逝后,她独自将自己几个孩子抚养成人,考了科举做了官的儿子给母亲立的上好材料的大牌坊。


似乎牌坊在旧社会是对女性的赞美,肯定,拥有牌坊就可以美名扬,全家面子上好看、光荣,不被人们背后议论。一座牌坊立在那儿,仿佛立的是功德碑。但是,牌坊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被牌坊洗脑,家人用语言暴力在逼迫、渲染立牌坊的重要性,导致女性一辈子的追求也许就是那座冷冰冰的牌坊,甚至为了追逐牌坊不惜自己的生命。受了流氓的欺辱,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没受流氓的玷污,没屈服,虽然自己死了,自己的贞洁还在;丈夫去逝了,也不敢改嫁,再苦再累也要自己苦撑,因为自己死后要立牌坊。也不知贞洁和改嫁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怨,不相往来;未婚夫死了,虽然没见过面,但是为了牌坊,自己得跳河自杀。


用一句俗话,为了牌坊,真是连死都不怕。但是,细细想想,旧思想的女子,是可悲、可怜、可敬的。


可悲的是她们盲目去死,可怜的是她们被逼无奈,流言蜚语,吐沫星子也能淹死她们,可敬的是,也许她们真的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自刭。


试读《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

女子贞洁牌坊


牌坊在那个时代束缚着那些人,但是,在现代社会,还有很多”牌坊“控制着我们。望我们能看透那些”牌坊“的阴谋,从中抽身。


牌坊,前半部分沉重,后半部分给人以希望、光明。村里来了女教师,解封了村里冰冻百年的思想,该上学的上学,该从良的从良的,一片和和气气。

2.寺庙的感化


土匪作坏,经过寺庙,寺庙里的诵经声、寺庙的寂静,潜移默化地感化了土匪。寺庙起到了它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慈悲为怀“的作用。学校和寺庙距离不远,是邻居,又是两个思想层次不同的世界,学校是新派,创新;寺庙是老派、传统。和尚”惜生护生“,但在他们思想里,生命只有人和动物,他们不晓得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世上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老师教孩子们吟唱李叔同的《送别》,当孩子们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与和尚的诵经声去抗衡时,殊不知这首《送别》就是有名望的和尚李叔同的作品。


试读《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

寺庙


这似乎也预示着世上高深莫测的神都来自人,和尚也只是人换了不同身份而已。学校和寺庙,新和旧,创新和传统,纠纠缠缠,互相学习,互相感化。


3.信客的职业操守


一位辛苦、正直、单身的信客,由于一点小误会,被逼无奈放弃自己的信客工作。信客是干什么工作的?正如他自己说道:

”一头是没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了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的。“


试读《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

信客分发各家物品


虽说是跑腿的工作,却是一份试探良心的工作。信客和信客的徒弟都做到了,而且做得远远超出了他们该做的。


信客放在现代,就是每一额秉着良心和职责做事的人,他们在默默为这个时代操劳着,即使被误会。


《文化苦旅》的如梦起点,也是我开始阅读《文化苦旅》的起点。在后续的阅读中,希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会生命之旅。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