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瓷器上的紋樣包羅萬象,論人有神仙鬼怪、高人逸士、仕女嬰童,論物有寶鼎彝器、珍饈瓜果、樓閣亭廊;論雅有淡月疏梅、西園赤壁,論俗有雞鳴犬吠、引車賣漿;論玄有陰陽八卦、黃粱清夢,論實有白菜蘿蔔、豬馬牛羊。今日且燴蘿蔔白菜,請君細品慢嘗。

蘿蔔又名萊菔,諧音“來福”;白菜諧音“百財”,只因名字取得好,本來不入流的物事競得以登大雅之堂,被宮廷、民間的巧手畫師皴擦點染造就形體,再經窯火賦予精神,終得以流轉於粉牆黛瓦內或者市井巷陌間。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南京博物院藏成化青花萊菔紋盤


萊菔紋裝飾瓷器始於明中期,南京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成化時期的青花萊菔菜紋碗,在碗底內心繪有一株莖絡分明、肥碩挺拔的大白菜植根於田壤之上,白菜在整個畫面所佔比例很大,顯得十分飽滿。成化之後,弘治、正德、嘉靖、萬曆、天啟、崇禎諸朝均流行萊菔紋,尤以弘治為多,繪畫風格與畫面構圖與成化一脈相承,民窯畫法,自然隨意,有的增加了草蟲。入清後,康、雍兩朝萊菔紋再度流行,一改寫意的畫風而為寫實,粉彩漸多。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雍正時期的粉彩萊菔紋盤,繪圖十分精細傳神。乾、嘉時期瓷器亦不乏萊菔菜紋,不過相較於前朝,髮色繪圖都顯得呆板僵化,流於程式。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弘治萊菔紋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嘉靖萊菔紋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萬曆萊菔草蟲紋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故宮博物院藏雍正粉彩萊菔紋碗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南京基建工地出土嘉慶萊菔紋碗殘片

與萊菔紋相比,白菜紋在瓷器上出現的時間要晚的多,一般認為始於清朝嘉慶時期,流行於嘉慶、咸豐、同治年間,大多為粉彩,大幅使用綠彩表現白菜葉子的青碧蔥翠。直至晚清,白菜紋尚用於瓷器紋飾,筆者曾見一粉彩小杯,環杯身一週飾有6棵白菜。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嘉慶粉彩白菜草蟲紋筆筒


瓷器上的“蘿蔔”“白菜”紋

同治粉彩白菜紋海棠形碗


菜根譚有云“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又云“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瓷器上的繪畫風景萬千,于山水縱橫、榆柳競豔之餘品一品蘿蔔白菜,許會別有一番風味,譬如聽慣了宮廷雅樂,也不妨聽一聽民間小調,亦頗可清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