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節中飽食終日深居簡出,看知否成癮致睡眠不足。週末繼續肥宅快樂,終於刷完全劇功德圓滿。

前陣還在熱播時便有茶友發來消息打探,問是否關注這部宋朝背景的劇,得知我並不知曉後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反覆叮囑定要看看裡面點茶的橋段,器具手法均槽點滿滿。於是年三十兒在母親大人的強烈安利下打開了電視,當晚便熬到兩點。

首先,我想說這部劇裡對於點茶的呈現是相對認真的,就如同劇中的服飾一樣,是充滿誠意的。顯然導演有做過功課並且對於自己做過的功課充滿自信,不然也不會放出好些點茶的特寫鏡頭,還讓小姐姐們一字一句地將一眾術語念出來。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且不談手法。茶器方面,多數場景選了建盞配搭盞託,除去標誌性的束口盞外,個別場景還閃現了撇口盞,這都是值得肯定的。在絕大多數場景中,點茶具都用了二重茶筅,特寫鏡頭中更用了更接近古制的筅,這也都體現了道具組的用心。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劇中的茶盞以束口兔毫盞為主)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劇中部分特寫鏡頭使用的茶筅)

瑕不掩瑜,但問題也並非沒有。最大槽點便是過小的同款盞託使整組茶具有頭重腳輕之感,且放置茶具鏗鏘之聲刺耳。想必道具組是參考了其他窯口出土的盞託,照搬到了建窯上去。成雙入對,齊齊整整,豈不美哉。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殊不知建窯獨特胎土和釉水中過高的鐵化合物含量會導致盞託較薄的“羽”部分在高溫燒製中出現塌陷、嚴重失圓等致命缺陷,底足也易出現傾斜。當代的電窯燒造中尚且難以規避的問題,用彼時柴火龍窯可說是束手無策,更不要說想量產出同款的兔毫紋了。燒造原理等不再贅述,有心人請參閱舊文。

尺寸不合的詭異違和感正來自於此:盞是經典尺寸,盞託則張冠李戴地照搬了別處窯口的尺寸,或乾脆就是當代工匠的主觀臆測,有失嚴謹。

建盞的原配自然是木胎漆器盞託,在點茶法淡出歷史舞臺後便少有製作,餘下的老物件漆器因易風化,更不比陶瓷器耐埋藏,反是彼時泊去日本的留存較多而國內稀少。匹配成套的物件,就更難得一見了。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盞匠說建盞:知否?應是賞析建盞了


(木胎大漆盞託使用例)

用漆器做盞託有種種好處,首先就是足夠輕便。試想建盞本就以胎骨堅實壓手著稱,配了更大體量同等質地的盞託,再裝上一碗茶,莫說明蘭那雙細臂膊,怕是小公爺端著手都要抖了。

再者,使用用樣光潔堅硬的材質會造成盞與盞託之間摩擦力過小,點茶時動作激烈便會容易滑動傾斜,久而久之二者親密接觸更會磨花了精心燒製的釉面。而漆盞託由於材質表面的澀滯,會讓盞坐得更安穩,同時也避免了久用中對盞的摩耗。一舉多得。

關於茶筅和點茶手法涉及到宋點法的龐雜內容,需要一定篇幅,今日天色已晚遂不贅言,且聽下回細細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