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成语"一误再误",类似"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形容屡屡被耽误,一次又一次失误。典故出于《宋史·魏王廷美传》。故事要从后周说起。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有一妻一妾,妻子杜氏生育长子赵匡济,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五子赵光赞,小妾陈氏生四子赵匡美。长子赵匡济、五子赵光赞早夭。

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赵氏兄弟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匡义、老四赵匡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皇位,建立了北宋王朝,庙号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封三弟赵匡义为晋王,任职东都留守;四弟赵匡美历任嘉州防御使、山南西道节度使、京兆尹等官职。赵匡义避兄讳改名为赵光义,赵匡美更名为赵光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第二年,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初夏,杜太后病重,临终前找到宰相赵普作证,和儿子赵匡胤定下了"金匮之盟"。

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内容大致为: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弟弟赵光义,赵光义百年之后,传位弟弟赵光美,赵光美百年之后,传位侄子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遵照母亲遗愿,临终前履行了"金匮之盟",传位给三弟赵光义。赵光义即位后更名赵炅,庙号宋太宗,四弟赵光美避讳更名赵廷美,受封魏王,任职开封府尹。

赵廷美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的性格,他得知"金匮之盟"的秘密后,巴不得三哥早点死翘翘,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赵廷美发现,三哥赵炅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根本没有吹灯拔蜡的迹象,心里开始长草了。于是密谋暗杀三哥赵炅。宋太宗起初并不想违背母亲的"金匮之盟",在是否传位赵廷美的问题上犹犹豫豫。

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有一天,宋太宗赵炅找到宰相赵普,向他征询关于传位的意见。赵普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太祖皇帝已经错了,陛下怎么可以一误再误呢?宋太宗听信了赵普的劝谏,打消了传位四弟赵廷美的念头。

不久,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告发魏王赵廷美意欲谋反——"大逆不道,宜行诛灭。"宋太宗将赵廷美免除官职,谪居西洛。宰相赵普认为不妥,怂恿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宋太宗于是下诏,将赵廷美流放房州,封国废除,降为涪陵县公。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迁居房州不久,忧愤成疾,吐血而死,时年仅三十八岁。

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关于"金匮之盟",质疑的声音很多,主要是因为: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这么关键的东西没人见过?为什么赵光义即位六年后赵普才上奏?所以有人认为,这无外乎是赵普的一份厚礼,用来证明赵光义的合法性;这是认为盟约是赵普和赵光义唱的双簧;"金匮之盟"是赵普导演的一场好戏。

一出好戏,金匮之盟,到底谁是导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