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這是禾木策馮立忠的第126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3672

閱讀時間: 11分鐘

1

創業故事

昨天看了幾個歷史人物的創業故事,

包括

孫權、趙匡胤、朱右樘、崇禎、李自成、慈禧,大體說的意思是這些人是實用主義,這種實用主義最大問題就是做人做事都會以利相誘:

要麼把自己包裝成肯吃虧的人設,

要麼把自己包裝成一夜暴富的神話,

但是再好的演技最終都會失敗,

這是另外一篇原創要些的,今天先提一下。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2

營銷這筆帳到底該怎麼算?

也因此我今天早上起來就在思考,

營銷這筆帳到底該怎麼算?

因為很多人不做廣告,不做營銷,

就是因為實用主義,

也因此這些人的創業舉步維艱,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樣的人一定會遇到價值觀一樣的人,

兩個人PK的就只剩下爾虞我詐了。

因為他們始終不願意的是直接和自己的用戶溝通,因為營銷行為本身就是和自己的用戶溝通,這個對很多人來講,他們並沒有想清楚,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用。

大體上一個人不想和自己的用戶溝通的原因,就是,他專注於套路了,“商家一旦專注於套路,必然忽略了客戶”這句話在本文將出現三次,這是第一次。


還是那句話,

我的文章是給自己看的,

所以沒有廢話,都是和自己的交流,

如果您看不懂,或者沒有共鳴,

不要緊,不影響您升職加薪發財爆桃花。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3

按照效果付費

最近抖音的廣告很兇,

模糊的聽聞抖音有按照效果付費的廣告,

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按照我獲取了訂單收費,

而事實是,我諮詢了下抖音的廣告銷售,

抖音按照諮詢次數收費,


也就是說,

只要有人諮詢了你的產品業務或者服務,

你就要交錢,

這個說實話,

比投放其他廣告已經是個進步了,

常規的廣告我們說個極端的:電梯廣告,

電梯廣告,按位置收費,只要你佔這個位置,

就必須給錢,

而且確實有相關的故事來支持電梯廣告的有效性,我說的是故事,因為我沒法推斷其真實性,但是我可以判斷。

推斷和判斷的區別就是一個需要客觀事實。

一個是我自己的主觀思考。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4

講故事

所以這是個故事,你聽聽就完,

去年10月份接了一個賣燕窩的項目,

因為有個燕窩的牌子就是靠電梯廣告賣火的,

所以一個跨界而來的老闆,準備如法炮製。

先拿出200萬砸一下市場,看看情況。

我承擔的任務就是幫這個老闆搭建自媒體矩陣和小程序商城,用來承接電梯廣告來的流量,並轉化成客戶。


我首先是非常質疑電梯廣告是不是能帶來流量,雖然我很想分一杯羹,但是不能什麼錢都賺,那樣會睡不著覺的。

做自媒體矩陣和小程序商城不是個大活,

賺不了幾個錢,

但是為此讓人說咱不靠譜,就沒意思了。


溝通會散了,

馬上去看那個在電梯投廣告的燕窩品牌,

一看不要緊,妥妥的套路。

“假象換投資,投資拉下家,典型空手道”。

就如前兩天我發朋友圈,

徐曉海給我一個回覆,需要劃重點,

“商家一旦專注於套路,必然忽略了客戶”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5

套路

那個燕窩品牌的店在天貓和京東都有,

但是遠遠沒有燕窩新聞稿上說的那麼優秀,

銷量是可以測算出來的,

但是電梯廣告+小程序,

這個數據就沒法說了,

這個數據不受第三方監管,

所以也就可以率性而為了。

這樣所有的江湖傳說都可以“拿數據”說話,

而所有的傳說都不是圍繞著用戶來溝通的,

都是這個燕窩品牌融資的新聞。

而最先坐不住的,

恰恰是一些在自己主業上無法突圍,

尋求新機會的企業主,

自己幹或者投資幹,

總之“跟風”是唯一的選擇了。


後來我們的燕窩客戶,老老實實投了10萬塊,

換來了我媳婦的幾張訂單,

產品質量是不錯的,

但是其他的訂單也就乏善可陳了,

當時我擺事實講道理的告訴對方,

但是真心是攔不住呀。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6

結算方式變了

其實還有網紅直播這事,

很多人看到的網紅帶貨賺錢了,

事實也是一個廣告結算方式的轉變,

估計抖音也是從人家哪裡學來的。

這個怎麼講?

我們知道微博都是按條收費,

和電梯廣告按照位置收費其實是一樣的,

只不過講的故事不一樣

微博講的是:

博主的粉絲數、閱讀量、評論量、轉發量,

博主發微博的價格也是按照粉絲數來定的,

100萬粉絲就有100萬的價格,

不管這100萬粉絲能給廣告主帶來多少收益,

所以也就派生出來很多強大的各種刷量的灰色產業鏈。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而網紅直播帶貨服務的是淘寶商家,

在淘寶直播的扶持下,

網紅老老實實的賣貨就好,

不用靠弄虛作假來保證收益,

因此從原來的按照位置按照時長來收費,

轉化成按照銷售額來分潤,

這樣網紅要做的就是試款,

通過大量的測試,

確定能出量的款式,

然後大量出貨賺錢,

這裡的廣告結算的方式就變成了:

基礎費用+銷售額分成。


所以抖音積極按照效果設計自己的廣告產品,

是有原因的,

如果抖音繼續按照一條短視頻,

一個位置來收廣告費,

那麼抖音就會同樣成為刷量產業鏈的造血機器,就會和微博走上同樣的道路。


但是抖音現在的數據還沒把分工準備清楚,

就如淘寶和京東的商家,

競爭的悖論其實不在技巧,不在系統識別,

而是在其本身的結算方式上,

直通車、鑽展的轉化率真的那麼準確嗎?

不可能。大家都是要賺錢的,相對平衡而已,

所以廣告這筆帳,是大家一起算的,

光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戲。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7

看底牌

現在的創業,基本上都是看著底牌打麻將,

拼的就是實力,

這個實力包括財力、能力、勢力,

底牌都不知道,

實力也一樣不佔,

想推導出優質結果,非常難。


其實還有一個例子是史玉柱,

做廣告的高手,

失敗之後,沉寂了500多天,

出來做腦白金,

50萬的費用去砸一個縣城的廣告位,

成功了。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就問,當初史玉柱是怎麼想的?

底牌是什麼?財力沒有,能力有,

勢力靠那50萬拉起來,

所以當時史玉柱一定是憑藉能力,

看到了底牌,算計好了勢力,

唯一的財力也就跑不了了,

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


後來史玉柱寫了書《我的營銷心得》,

把具象的行動抽象成理論和案例分享出來,

我倒是真心以為那是一個自我表達,

從術的層面肯定是對的,

但是從道的層面?

那個能力是如何看到底牌的?

那個能力是如何估算勢力的?

放到一個小縣城,

從能力上講就是數據分析能力了,

  • 有多少人能買?多少錢會買?什麼時間買?購買途徑有哪些?
  • 自己手裡有多少錢?怎麼找到這些人?怎麼說服這些人?
  • 貨滯銷了怎麼辦?貨的賣點在哪裡?貨的損耗在哪裡?貨的競爭對手在哪裡?

…………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8

講故事

當然還有很多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腦白金這個產品的特點,

符合現在網紅直播對供應鏈柔性生產的要求,

生產週期短,生產原料成本低,生產工藝簡單,可以快速供應,可以快速週轉,物流成本低,保質期長……

總之,這個產品就是成本低,卻能講故事。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那麼燕窩呢?其實也差不多,而且燕窩可以講的故事可能更多,所以有人會盯上燕窩。

但是卻很難複製腦白金的公眾化,

這個是燕窩與生俱來的成本問題,

這個繞不開,

當一個成本低,

卻能講故事的產品到了史玉柱手裡,

他的能力就發揮出來,

沒錯,就是做營銷的能力,

把營銷做好,把價格拉上去,把錢賺回來,

  • 這裡面有一張底牌就是產品就算是賠錢也能負擔,因為成本低,
  • 這裡面有一個勢力就是營銷講故事,只要故事講出去,還有東西能變現,勢力就一定會聚合在自己這裡,
  • 這時就有了三張底牌,去求解一個變量,

這個邏輯就很簡單了。所以,如果營銷靠譜,創業的成功率能大很多,


但是事實呢?

史玉柱的底牌是貨,能力是懂營銷,懂勢力,求財力即可。

而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會走極端。

  • 一種是肯花錢做廣告,但是卻不懂,完全是試錯,
  • 另一種是不肯花錢做廣告,因為不懂,所以就各種曲線救國,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殊途同歸。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9

渠道

不肯花錢做營銷的就拼命進各種渠道,

今天京東、明天天貓、後天社群、大後天拼多多、各種團購、各種微商、各種小程序,凡事可以做陳列的地方都陳列上去,有了要陳列費,有的不要。

反正在他以為,只要不讓我做營銷,陳列就是廣告了,而且陳列費大多是一次性的,不像做營銷,不做就斷片。

等都陳列上去了,

接下來的重點是今天這家說不好賣下架,

明天那家說不好賣下架,

這樣就有事幹了,

天天東跑西顛的商務洽談,

忙的不亦樂乎,

但是訂單呢?一般都沒有幾單,

等到自己無可奈何的時候,

渠道說,這樣,你降價促銷吧,

利潤微薄的清倉甩賣一番,

一算賬,還行,不賠錢,略賺,

挺好挺好,就按照這個套路走。


於是就進入了與高風險同行的創業路,

並美其名曰,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商家一旦專注於套路,必然忽略了客戶

這就是哪些不做營銷的人一定會選擇的路徑,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10

營銷

但是做營銷呢?

不懂就一定會被坑的更慘,

為什麼不懂?

因為很多人做廣告的時候,

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用戶、自己的能力都沒搞清楚,認為只要花錢能解決的問題,花錢就是了,這就是營銷這筆帳很多人算不清楚的原因。


總歸看了那麼多道理,

為什麼依然創業失敗?

  • 你的產品有競品嗎?你是否只關注了競品的套路而沒關注競品的用戶?
  • 你的用戶有畫像嗎?你是否只關注了用戶的多少而沒關注用戶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決策?
  • 你的能力有參照嗎?你是否只關注了自己的成本而沒關注自己的表達?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11

無趣

說到能力,不得不多說一句,

很多創業者其實是挺無趣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創業者的目的是實用主義,有奶便是孃的狀態,目標明確,打法簡單,奔著錢。

因此他們天天算的賬也就只有投入產出比,

這樣的人在行為處事上一定是處處習慣以利相誘,根本不會講故事,即使講故事也就兩種,

一種是賣苦情的,一種是一夜暴富的。

這兩種故事聚合起來的用戶就一種,看熱鬧看笑話的,賣苦情就要把自己包裝成肯吃虧的狀態,這個邏輯之下一旦得利,立馬會被消費者唾棄,一夜暴富的就要把自己包裝成萬眾矚目的,這種邏輯之下一旦合作,立馬就負面纏身,而真的對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的創業者,大多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12

自嗨

有人說我容易自嗨,

一開始我還挺鬱悶,因為這個潛臺詞不就是自娛自樂嗎?我覺得我很理智呀,後來自己體會了一下自己的狀態,也就釋然了。

我能帶給別人啟發、反思和方法,

並因對方的認同而開心,這是對的。


我們面對問題已經很難了,

為何不樂觀面對呢?

如果我的自嗨能夠帶給別人樂觀積極的心態,

那不是再好不過了嗎?

就如我的文章,越寫越長,

很多時候從一個點切進去,

說的卻是好多個點的問題,

裡面有好多方法和觀點,都是能讓你自嗨的,

疫情這麼嚴重,但是我很樂觀,

對於疫情過後哪些行業會大火有很多猜測,

而我這兩天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如何在家辦公,

因為這裡面就有很多大生意可以做,

讓我再思考幾天,再寫。

謝謝你看到這裡,幫忙點一下贊或者在看,

讓我們都樂觀一點的助人為樂,感謝。

商家不肯算營銷這筆帳,大多因為專注套路,忽略客戶

每日金桔

“商家一旦專注於套路,必然忽略了客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