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表面上看,《琅琊榜》是在讲述玩弄人心和权谋。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琅琊榜》剧照

实际上,权谋与权谋也是不同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初心不同。

《大明王朝1566》里将权谋心术运用到极致的嘉靖帝是为了私欲,而《琅琊榜》中主角梅长苏的权谋更多地是为了一种朴素的人文关怀。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强调权谋是为了监视、控制大臣们,使大臣们对皇帝只有畏惧,他以这种手段来巩固他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谋只会带给人压抑窒息和沉重的感觉,而《琅琊榜》则不同。主角梅长苏的这种人文关怀带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深沉,继而感动,最后沉淀成为一种厚重感。

表面上看,梅长苏一直在算计他人。他不停地在思考一个人的利益在哪里,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又在哪里;掌握了这些主要的信息,才能准确预测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时候的真实反应。

可他的算计,又有良知作为底线。他不会为了扳倒政敌而置百姓的性命于不顾,也不会因为党争而去勾结敌国,他的底线是建立在国家统一清平盛世的基础之上。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梅长苏

毕竟犹太人的历史教训仍历历在目:国之不存,党之必亡。犹太人曾经短暂地拥有过自己的国家———犹太王国。可是好景不长,国家为古巴比伦所灭,犹太人被逼无奈只能四处辗转。此后的犹太人先后沦落到古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国,最终流落到世界各地。

失去了国家庇护的犹太人们,就像一枚棋子。当别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建设者和合作伙伴。当别国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奸商和敌人。即使他们在异国他乡组成了党派,可是没有国家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也终究是一团散沙,轻轻一碰就会自行瓦解。

智慧如犹太人,尚且要面临这种种困境,何况是大梁国呢。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

梅长苏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明白大梁国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机器。如果梁国被灭,那么国人就会失去所拥有的有一切。

作者海晏将自己对真君子的所有美好幻想,比如智慧和良知,都寄托在了梅长苏的身上。真君子可以用权谋,权谋并不仅仅是肮脏和黑暗;前提是使用的人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在为大众谋福祉。

虽然《琅琊榜》中有很多权谋心术,但是本质是在权谋心术掩盖下对理想的坚持。

《琅琊榜》是一部讲述复仇的故事,但复仇绝不仅仅是为了泄一己私愤,而是为了伸张心中的公理和正义。

梅长苏的复仇本可以是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解决了梁帝这个仇人,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用考虑。可是他没有,他不是要梁帝的性命,他不仅不要梁帝的性命甚至害怕梁帝在没有传位给靖王之前就故去。他要的是梁帝将国家交给靖王并亲自为赤焰军平反。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梁帝

他明白:国家只有在忠正无私的靖王手中,才能够实现吏治清明天下安定。赤焰军的冤案只是帝王不作为的缩影之一,这岂止关系到七万赤焰军,更关系到梁国千千万万的百姓!

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平反冤案,还是海晏河清和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是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

为了这样的宏图伟业,他可以忍痛放弃个人恩怨,转而走上变幻莫测的夺嫡之路。权力对于皇子们的诱惑有多大,皇帝对于争夺权力的皇子们有多忌惮,夺嫡就有多凶险。稍有不慎,就如同坠入万丈深渊一般,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可实际上,不仅仅是梅长苏,还有很多人都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帮助他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景睿面对家破人亡的惨状,从未抱怨过他。豫津预见了万一夺嫡不成,会株连九族的风险,仍然义无反顾。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景睿和豫津

言侯爷一心远离俗世,却不问缘由就果断答应了梅长苏的请求;纪王爷总是在关键时刻特意去充当人证……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言侯爷

除了这些家世显赫的王公贵族,平凡如童路和宫羽等人也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理想主义者的凯歌——评《琅琊榜》序言

宫羽

梅长苏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更离不开的是这些为众抱薪者们的勇气和坚持。而靖王,是一定不会让这些为众抱薪者毙于风雪的。

正是这么多不计得失的理想主义者们共同的努力,才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一部《琅琊榜》,不仅囊括了天下奇英才,更饱含所有理想主义者们的期待;所有的阴谋阳谋都只是手段,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终的目的。

梁国的百姓们总是被他们之中的勇敢者保护得很好,感谢这些理想主义者们谱写的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