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何要回头学两千多年前的《论语》?


序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何要回头学两千多年前的《论语》?

地球人都知道,知识是在不断演化的,一百多年前的高端知识,放之今天怕是一钱不值了,更甭提是两千多年前的知识了。

《论语》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最初是刻记在竹简上的,那时候连纸张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为什么叫《论语》?因为这部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集体编撰的,他们整理孔子及贤人弟子在传播儒学过程中的相关言行,汇编成书,“论”是编撰的意思,“语”是指言行。

孔子被称作“圣人”,他集周礼之大成创立儒学,树“有教无类”的民间讲学新风,教育出三千弟子,当中贤者七十二。孔子的儒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故又被尊为“至圣先师”,长久以来享世人的香火膜拜。

然而,若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知识体系,早已是陈腐不堪了。

譬如说,孔子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以至于被“两小儿辩日”的问题难倒了,而这对现代人来说,是基本常识。

——孔子周游列国,遇两小儿争辩。一小儿说:“我认为太阳初升时离我们近一些。因为太阳初升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近看大远看小的道理吗?”另一小儿说:“我认为太阳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些。因为太阳初升时我们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我们感觉像被灼烤,这不正是近而热远而凉的道理吗?”两小儿请孔子裁判,孔子惭愧的说:“我不知道答案啊。”

又譬如说,如果我们能够考问孔子算术问题,不用太复杂,基本的四则运算即可,他多半会瞠目结舌。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只会使用棍子一样的算筹,进行简单的计算,稍为复杂一点的运算方法,还没有发明出来……

从这些方面看,孔子的文化知识水平,恐怕还比不上现今的小学生。

那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每天接触的是纷繁数字信息,星河灿烂的太空遨游触手可及,有必要回过头去学习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吗?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吗?

……………………

有人这样说,我们当前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国人的文化自信,缺乏民族凝聚力。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诸多的典故、至理格言与人生智慧,堪称知识宝藏,是一个丰富而精练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正是理想的传统文化教材。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论语》,以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更有人认为,孩子学习《论语》等国学典籍一段时间后,言行举止产生极大的变化,若再辅以传统的琴棋书画教育,那么就可以培养出国人的真正精神和气质云云……

实话说,这些说法我并不赞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经形成地球村的格局,国际交流频繁而紧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使用标准的电子设备获取信息,使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甚至连我们使用的简体字,也正在向更直观的颜文字进化……。然而偏有这么一些国人,抱残守缺,提倡与时代逆行,强行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学习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意义晦涩的成语典故,以与时代脱节为代价,来体现所谓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其用心,可诛也。

《论语》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进行学习,但不是上面的原因。

………………


序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何要回头学两千多年前的《论语》?


孔子创立儒学,是希望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这是儒学的“仁”。

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学理念,都是为实现“仁”而设立的基石。譬如说,孝者,其作用是以家庭为单位,培养民众对上位者的敬重态度,使之形成温顺的品性,社会因而和谐;悌者,从小培养长幼有序的理念,使之不会刻意犯上作乱,社会因而有序;忠者,培养竭诚尽责的职业操守,使之勇于任事,社会因而高效运转……

《论语》记载的这些儒学理念,自古以来便被称为美德,其能教化民众,使之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跟所有人和谐相处、相敬相爱。

现代人的文明程度及知识水平,诚然远超古人,但是,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知识之间,是不划等号的。

现代社会讲求素质教育,却误把增长知识当作提高素质,把技能教育当成素质教育。在学校,老师教的是书本上的量化知识和应付考试的能力;出来社会,上司和前辈教的是工作上的经验与各种实用技能;我们的道德水准,那是以不做一个坏人为要求的,从来没有人真正教过我们,如何修养自己的品格,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变得高贵而美好……

于是,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以尖酸刻薄为荣,以丑化他人为娱乐,不敢帮助孤弱老人等乱象频生……

现代社会需要美德,这就是我们重新学习《论语》的原因。

………………

故而,《论语》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美德。

譬如说,上面提到的“两小儿辩日”例子。面对两小儿难以回答的问题,若是换做现代人,多半会仗着长者身份,倚老卖老的进行说教,说什么小孩子不要吵架,马上回去好好读书云云,藉此蒙混过去,并对这种行为美其名曰机智。

因为现代人的观念,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示弱,是一种自我的矮化,因此会想方设法的进行化解,并把化解的手段,视作聪明才智的体现。然而,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或许可以视作小聪明,但跟真正的智慧无关,也并非美德的体现。

弟子遍天子、被誉为圣人的大人物孔子,对两个无名小儿的难题,老老实实的说,“我不知道答案”,这才是智慧,这才是美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论语》记载的美德,也是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

《论语》以培养各种美德为根本,其教化理念是,每多一个人拥有这些美德,社会就会美好一分,离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会接近一点。因此,即使被浩荡的时间长河冲刷了两千多年,《论语》的价值并未流逝,反而弥发珍贵。因为它记载的,不是具有时效性的知识,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改变社会的远大志向。但是,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拥有高贵的灵魂,让人生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则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而这正是美德的作用。

………………

美德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美德,形成习惯;第二个层次是坚守美德,形成风骨。

第一个层次比较容易理解,按照《论语》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便是了。

第二个层次,则是美德的极致体现,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来捍卫信念。

古人的很多行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难以理解的。

譬如说,“不食周粟”——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被周武王所灭,忠于商朝的贵族伯夷与叔齐,发誓不吃周朝的任何粮食,于是二人生生饿死了;譬如说,“尾生抱柱”——春秋时期的尾生,与女子相约于桥下会面,尾生先到,女子未至,这时忽然发起洪水,尾生抱着桥柱不肯离去,最终被溺毙;譬如说,“彩衣娱亲”——楚国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到了七十岁还常身穿五色彩衣,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这些事例,现代人会得觉得非常不可理喻,甚至是愚不可及。事实上,这是古人在尽自己的能力,践行”忠”“信”“孝”等美德,并非是他们不长脑子,而是他们认为,在生命中,有些东西比生命本身更值得守护……。

这些事例,是美德第二个层次的外在呈现。

当然,美德的第二个层次,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践行。在这里列出来,其实是想说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无数古人以超乎想象的勇气,守护着自己信仰的美德,“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气贯天地、俯仰无愧的行止,书写下一页页光辉感人的历史……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民族之魂,就是由这些美德组成的。

………………


序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何要回头学两千多年前的《论语》?


《论语》我们其次要学习的,是日常行为规范。

在《论语》当中,孔子是以身传言教的方式,总结出各种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的规范。儒学的后来者,只需要按照这些规范去做,就能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一种有修养有规矩的方式妥善处理好,渐渐温养出君子作风。

譬如说,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供养父母还不够吗?——《论语》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不要以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孝了。你家中的阿狗阿马,你也会好好的喂养。所以,为人子女必须打心底敬重父母,否则父母就和阿狗阿马没有分别了。

又譬如说,怎样做才能令自己每日都有所进步,渐渐达成理想?——《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会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一、对待工作,我有没有做到竭诚尽责?二、对待朋友,我有没有做到信守承诺?三、学到的知识,我有没有进行有效的运用?

再譬如说,我改如何去看清一个人的本性?——《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先看这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事,再分析他做这些事的动机,然后观察他对这些事所持的态度,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就显露无遗了。……

现代人营营役役,行事偏于急功近利,《论语》所记载的这些温润而合乎道德的行为规范,正好贴合现代人的需求,能够妥善指引我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大大提升个人价值,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当。

………………

在《论语》当中,我们最不需要学习的,就是晦涩的文言文,以及各种古代生活习惯。

每当看到有孩子摇头晃脑的诵读《论语》,满口之乎者也,甚至穿着汉服招摇过市,我就忍不住心生悲哀。这些孩子没有更合适的教材了吗?他们小小的脑袋,真能理解那些晦涩的句子吗?他们日后会满口之乎者也的跟人说话吗?……

我们学习《论语》,是希望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拥有高贵的灵魂,与人和谐相处,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

然而,若是满口别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沟通起来都费劲,别人怎么跟你和谐相处?摇头晃脑的读书动作,在古代或许是一种文明优美的姿态,但是在现今社会,则是怪异和神经质的行为,甚至还象征着愚昧,这样做能培养出高贵的灵魂吗?宽袍大袖的汉服,作为节庆祭祀时的礼服,自然是美好的,若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就谈不上什么庄重好看,只能算是特立独行的奇装异服,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美好吗?……

凡此种种,不会令我们的人生更美好的,便是《论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的糟粕,应当被抛弃。

而且,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生活体验,不是说把《论语》背诵几百遍,就能够掌握里头的道理。《论语》的学习之道,是一个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与日常行为准则,来提升内心状态的过程。就是说,必须要经历孝敬父母,诚信待人、尽忠职守、好学自强、知错能改等既定行为,让内心得到足够的滋养,渐渐成长为“温良恭俭让”的仁人君子,成就美好人生。

故而,《论语》并不适合我们的孩子学习,至少要高中生以上,才有足够的阅历与心智进行理解学习。否则,就只是白白背诵了一脑子拗口晦涩、一无所用的文言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