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旭群:梁津安《大学生创业心理学导论》序言

游旭群,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华航空航天医学会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报告中做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判断: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游旭群:梁津安《大学生创业心理学导论》序言


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新机遇,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则彰显着我国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未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重点。创新创业是基于需求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创业的实践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顺势而为,实现正确定位和有效调整。

早在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要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学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面临创业压力的无奈选择,而是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创业教育即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而使高校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有诸多的领域,比如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研究、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创业教育的师资研究、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研究、创业教育的问题与价值研究、创业教育趋势研究以及创业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等等。有关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应该是创业教育首先应思考与确定的。本人十分同意作者关于创业“软实力”说,即创业者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创业知识结构之外,还应具备诸如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乃至创业人格这些“无形”的创业力量,为创业过程提供强大的助推器,给创业赋能。在这里,心理科学,这门课程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更是一种有效的实务性大学生心理教育。

梁津安老师20世纪80年代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起先在武警部队一所院校讲授《武警心理学》课程。从那时起,他就对如何将心理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领域特别是武警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转业到地方院校后,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针对所从事教学科研专业特点,在经济与组织管理领域,又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于此,孜孜不倦,辛苦耕耘。正值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升风起,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的大浪潮中,又将目光瞄准在创业过程中,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中的心理承受与心理历练上,可谓是既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软实力”问题,又把心理学在创业管理中很好地渗透进去,从而将创业管理与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总体而言,是心理学理论与经济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比如,在创业机会识别问题上,采用行为联结主义与格式塔主义进行解读;在大学生创业理智、激情与意志的完美结合中,将心理过程的结构型、程序型及方法型分类原理应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状态表现上,可谓细致入微;在对创业者人格分析上,除了对卡特尔、艾森克等历史上著名人格理论进行描述外,还对近些年“大五”人格及“九型”人格这些经常应用于管理方面的生动形象的人格理论进行了创业探讨,而对神经质人格在创业者身上正负面的辨证分析,以及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分为财富型、社会型及心灵型三个方面,并配备大量丰富的大学生创业实例来透彻解读,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心理方面,由于创业活动的社会复杂性及覆盖性,将社会支持及社会适应作为其切入点是恰当的有效的,而创业的社会心理建设,更应成为广大创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社会配置问题;用美国积极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flow)”理论描述大学生创业者的内在创造动机非常贴切,用以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为主干的“心理资本”理论说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比起一般的人格解读,似乎更为适合;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性别心理学视角,给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些有益的建议,表明作者创业研究视角的完善性,更体现了一份独特的人文关怀。


游旭群:梁津安《大学生创业心理学导论》序言


当然,本书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很透彻及深邃。比如在创业团队及文化建设心理仍显单薄,在有关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调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专业化与质性化。但总体而言,作为一本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学入门教材,还是可堪此任的。从可读性方面看,全书体系严谨,论理性强。但行文仍不乏亲切、活泼与流畅,令人释怀。

希望这本《大学生创业心理学导论》能够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期待梁津安老师能够在创新创业心理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绩,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是为序。

游旭群

2018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