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全唐诗》第六四七卷收录名为“胡曾”者之诗作162首(1),其中150首均为“咏史诗”。对这些“咏史诗”所涉部分历史事件如何认知、解读和批判,是件挺有趣的工作。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胡曾这人没啥名气,在众多唐朝诗人中只能算三、四流角色,属于影视剧里扮男主侍卫,或仆从下人,要么反派一边帮凶的小演员。

这哥们湖南人,一说邵阳,一说长沙,也不确定到底哪里,生卒年亦不详,只知道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曾屡举科场不第,还写诗抱怨过:

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2)

之后又再考,最终是否得中,也记载相矛盾。

唯一可确定的“履历”,是胡同学曾入剑南西川节度使府,担任过“掌书记”一职。时南蛮“飞一木夹”之书,牛皮哄哄说要“借锦江饮马”,胡同学作檄文破之,还写诗记录此事。(3)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胡同学的人生经历,没太多好说,唯一能让人感点兴趣的,大概就是这150首“咏史诗”。

然而胡同学的“咏史诗”其实写得非常一般,文采不咋地不说,还存在严重的“剽窃”行为(4),甚至被贬斥为“教儿童村学”都“入门先坏了声口”的东西(5)。清代词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毫不客气地评论:

“旧见胡曾集一卷,皆咏史诗,浅直可厌……”

写诗写到“可厌”,够多失败。

还有那个著名的纪晓岚同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

“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

基本上,否定的多,肯定的少。

的确,胡同学才力不高,写“咏史诗”对他而言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何况,唐朝诗人中“咏史”高手众多,各种体例,各种观点,各擅胜场,从思想、到情感、到文采,都是前无人,后无来者,无从超越的;然而,像胡同学这样大规模成系统“咏史”之人,唐朝还真不多见,且150首诗均以地名为题,论古今兴废,并全部为“七言绝句”,这也算“独树一帜”了。

而且,胡同学的“咏史诗”还起到过“劝谏”作用。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话说五代十国之前蜀末帝王衍在乾德五年(公元923年)重阳节这天,大宴群臣,一直折腾到半夜,喝得那叫一个嗨。王衍还亲自诵唱一首韩琮的《柳枝词》,以助酒兴。这时候,有个内侍官叫宋光溥的,实在感觉闹腾得过分,于是趁王衍高兴,便也吟诵胡曾“咏史诗”之《姑苏台》,想用吴王夫差的历史教训讽谏王衍:

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诗写得通俗易懂,宋光溥也是一番好意,可王衍却不高兴了,怒而罢宴。(6)结果一年后,前蜀亡国,王衍也被李存勖派人杀于赴洛阳途中。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所以,别看这些诗文采很烂,辞浅意平,被后世很多文人看不起甚至嘲笑,但并非一无是处。胡曾这件事做得也算有意义,因此,元朝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对胡同学那是赞誉有加,怜惜倍至,认为“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又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奇士也”,论其“咏史诗”为“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俱能使人奋飞”,并“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

当然,每个人出发点不同,看法自然各异。

到后来,这此“咏史诗”更成为小说家们的最爱,因为,题材广泛,又比较通俗易懂嘛,尤其明朝冯梦龙在编写《东周列国志》时多有引用。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据此,读胡同学的“咏史诗”,不是读的文采、意境,或思想、观念,而就是读的“史事”,读的诗题所指之处曾经发生过的风起云涌、“废兴尘迹”。

所以,胡同学“咏史诗”最大的贡献,不是为唐诗锦上添花,更不可能补其所短,而类似入门级的“历史故事书”。大概可以这样说:把这些诗里的“史事”搞明白、弄清楚,并加辨识和批判,也就对隋唐以前的历史,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认知。

最起码,泡妞的时候,可以装得好有学问;到达诗中一处所咏古迹,也可以向“结伴游”们炫耀:看,哥我那是学贯古今,你们能认识我,够多幸运!

当然,这是句玩笑话。

还要补充一点:读这哥们的“咏史诗”,不要就相信了他的话。

因为历史的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局部

注释:

(1).其中一首题为《赠薛涛》的诗,又以为王建作品。

(2).《下第》

(3).《草檄答南蛮有咏》

(4).曾诗《居延》曰:“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最后一句完全照搬杜牧诗《边上闻笳三首》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5).明杨慎《升庵诗话》

(6).《唐诗纪事》

“胡曾咏史”序言:不得不说的“废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