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哪家強(下部)「原創首發」

接上文

真正的軍國主義是什麼呢,看看18到19世紀的普魯士。

普魯士是泛德語地區的一個小王國,當時泛德語地區要比現在的德國大,一共有300多個王國、大公國,你就知道一個所謂的"國"的規模了,那個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亞大公的女兒,當時巴伐利亞大公國據說有多少人口呢,大概不到3000人吧,還沒有我家小區住戶人多,放咱們這兒也就是村支書女兒,和日本戰國時期差不多。

普魯士是有軍事傳統的,他們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本來戰鬥力就強,他們搞出了一套政策,軍事上加強訓練,現代軍隊的踢正步,行進隊列就是普魯士發明的訓練方法,科技上裝備使用先進武器,後裝填線膛槍就是普魯士首先裝備部隊的,在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戰爭中新裝備在戰場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接著一次大戰的時候也是德國優先應用了機槍,二戰時首先應用了機械化坦克大軍團作戰,所以德國在戰爭中優先使用新裝備新戰術是有傳統的;拿破崙就說過,普魯士軍人都是從炮彈裡孵出來的,戰鬥力絕對爆表。

扶持軍事貴族集團,本來普魯士繼承條頓騎士團的傳統,就有軍事貴族的基因,現在又把它制度化,給“容克”貴族階層審判和警察權,任命“容克”貴族擔任軍隊高層職務,甚至收稅的權利也交給他們負責,這就把軍事貴族階級扶持了起來,就是二戰時那一堆姓“馮”的;

在經濟民政上一切向軍隊服務,制定了“軍隊稅”之類的固定稅收,最後全國財政開支的四分之三都給了軍隊,軍隊的最高權力機構--參謀部,從一個軍令附屬機構轉變為可以掌控全國軍、政、稅收的權力機構。

實行這個政策後,普魯士軍隊戰鬥力直線飆升,先是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後來在外國干涉德國統一戰爭中接連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最後結局都是戰敗,但是有德國有一個無法逾越的戰略bug的客觀原因:德國是東臨俄國(波蘭長期處於被滅國的狀態),西臨法國,屬於被兩強包夾的被動戰略境地,所以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狀態就是先在西線揍法國,然後馬上調轉槍口揍俄國,但總是不能避免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局,沒辦法,爹媽把他生在那的,只能怪命苦。

最後總結起來就是普通國家是國家擁有一支軍隊,軍國主義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施行的這個政策歷史學家叫“普魯士主義”,也就是定義軍國主義的標準模式。這才是軍國主義的本質。所以,要說軍國主義,日本還沒這個水平,我覺得只能叫軍人利益集團,因為他們沒有主義。普魯士才是軍國主義的祖宗。

真的嗎?

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的地位和統一過程特別像我國古代歷史的一個國家,可做類比,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

秦國前期也是戰鬥力彪悍,但是地寡人窮,沒有組織力,還是小學課本教的,“商鞅變法”讓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路,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並最終完成大一統霸業。那“商鞅變法”施行的什麼政策呢?

重農桑啊,是保證戰爭期間後勤補給;建立軍功爵制啊,是給軍人晉升路徑,並建立軍人集團,調動軍隊作戰積極性,據《漢書·嚴安傳》記載,“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就是說只要是成年的男丁就是預備役,隨時徵召參戰,戰爭期間成年女性也被徵召負責後勤補給,全民皆兵。秦國總人口大約1000萬左右,一場大戰役,發兵60萬,80萬那是經常事兒,這還只是作戰部隊,加上後勤2、3百萬很正常,刨去女性,未成年和老年人,想想秦國的徵兵率是多少,看完普魯士主義的一套政策,覺得秦國實行的是什麼主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