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股爆出“業績雷”,抱團資金要瓦解了嗎?

白馬股爆出“業績雷”,抱團資金要瓦解了嗎?

文章:少數派投資張寧


10月份過去了,上市公司三季報也都發布完畢。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華潤三九、白雲機場、順鑫農業、洋河股份等多隻白馬股,曝出業績地雷,股價大多暴跌。

三季度“爆雷”的白馬股都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業績增速不達市場預期。要注意,這裡說的不是業績虧損,或者業績變臉,而是不達預期的“業績雷”。

投資者一定會擔心,今年大部分時間白馬抱團的現象是否就此終結?

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為什麼資金會出現抱團?

機構投資者風險偏好的變化,會影響其資金配置的方向。樂觀的時候,會對未來充滿希望,配置那些看上去很有未來的資產。而對未來迷茫的時候,又會去偏好那些確定性很高的資產。

比如,歷史上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資金會集中持股消費類白馬股,用以規避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

那麼我們近期的市場是什麼情況呢?

機構資金抱團消費股

2015年股災之後,個人投資者離場速度快。外資,保險等絕對收益資金,卻在緩慢增配權益資產。導致絕對收益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比例提升。而穩定性較高的消費板塊,正式機構投資者喜歡的方向。

在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資金會集中持股消費類白馬股,規避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

2015年股災之後,個人投資者離場速度快。外資,保險等絕對收益資金,卻在緩慢增配權益資產。導致絕對收益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比例提升。而穩定性較高的消費板塊,正式機構投資者喜歡的方向。

最近三年以食品飲料、醫藥等消費類板塊表現明顯強於其他板塊,除了業績增速好之外,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也是資金抱團消費的原因之一。

當年美國“漂亮50”行情前後的市場風格變化,跟我們A股現階段的變化很像。不少經典書籍,和一些券商研究所的研究資料上都有過描述。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先後經歷了電子繁榮、併購浪潮、概念投資三個階段,之後的1968-1973 年,市場迴歸業績,以漂亮50為代表的白馬股領漲。

美股過去市場風格轉化的過程,跟A股2013-2015年創業板牛市,轉變到現在消費股行情的過程非常相似。

機構資金過去在哪裡抱團?

其實,A股歷史上也有幾次機構抱團某一類資產的情況。

華創證券研究所研究表明,2006年以來,從機構資金抱團的角度來看,歷史上的抱團有很多次:

比如2007-08年的金融地產,2010年的醫藥、2012上半年的白酒,2015年的互聯網,2016年的新能源,以及2017年的“漂亮 50”。

白馬股爆出“業績雷”,抱團資金要瓦解了嗎?

(數據來源於Choice, 圖片由少數派製作)

但從機構資金配置較為持久的大類板塊來看,過去十年,公募基金重倉風格切換順序是:

從06年三季度到09年三季度的金融股金融,切換09年4季度到13年4季度的消費股,接著在12年4季度到15年2季度,市場風格又切換成了成長股;從2016年至今,市場風格再次切換回消費股。

白馬股爆出“業績雷”,抱團資金要瓦解了嗎?

(數據來源於Choice, 圖片由少數派製作)

這些抱團的資金,什麼時候會瓦解,切換到新的風格呢?通常會有三個原因:

一是“高估值陷阱”,二是盈利增速低於預期,三是性價比的弱化。

因此,目前市場白馬股業績低於預期的狀況,還是值得投資者警惕的。

尋找機構資金低配的機會

當下很多優質的消費白馬股業績變臉,投資者又不能不警覺,畢竟大家已經給了消費白馬股很高的預期,估值也較高,一旦業績變臉風險也是不小的。

但是,你很難知道抱團最終會何時瓦解,等真的清楚了,很可能股價已經跌了很多了。

過於主觀的猜測市場已經見頂,提早離場也不可取。當年美股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投資大師也是過早出局,錯失了很長的一波牛市,浪費了不少的機會。

那麼投資者怎麼面對如此複雜的環境呢?

我們的建議還是在風險收益比高的方向尋找機會。

除了目前市場追捧的一些板塊以外,A股中還有一些機構配置比例較低的板塊。

其中優質的標的長期經營穩定,估值合理甚至較低。在全球資金配置A股的大環境下,我們看好這些價值發現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