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上)

導語:在中國古代,當時的人們不存在很明確的邊疆意識,他們理解下的邊疆和我們現代國際法體系之下的國家邊界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說,現代歷史課本上畫出的古代中原王朝版圖實際上只是一個大概範圍,中原王朝與邊界的蠻夷部落並沒有很清晰的邊界,中原王朝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更不是現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我們中華民族的邊疆意識在經受了深重的民族苦難之後,遲至晚清時期才逐步建立併成熟的。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上)

長城是遊牧的農耕的邊界


1. 中國古代的圈層結構

在正式講到中國古代的邊疆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圈層結構。所謂的圈層結構是指與各種地方政治實體地理空間存在的對應關係。也可以用直接行政區和間接行政區來指稱。直接行政區是指在中央王朝直接管轄下的郡、府、州、縣等行政區域,間接行政區是指諸侯國、羈縻府州、土司和藩屬國。

先秦時期,我國實行五服制。所謂的五服制,在《禹貢》中講得非常清楚,即“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周振鶴先生認為西周時期的五服制正如“商郊牧野”,即城外是郊,郊外是牧,牧外是野。它是封建制度的理想社會。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上)

五服制


郭聲波先生認為五服的劃分以百里為單位,是有一定的依據。他認為一個人每日步行最多一百里,如果騎馬的話就是二百里,一旦他超過這個數字,那麼他必須在外面住宿。所以在五百里甸服中,住在城中的人將收穫的莊稼交納給天子,所謂的“百里納總”。再遠一點,住在城外的野地農民只需要交納穗秸稈即可,所謂的“二百里納銍”,以此類推,不同範圍內的人交納不同的貢品。交納不同貢品主要是為了減輕運輸的負擔。這個甸服,大部分學者認為是指王畿,即中央王朝的都城及其附近,以都城為中心,方圓五百里內就是王畿。

在王畿之外就是侯服,侯服的範圍仍然是五百里。一百里外是採,這個採是與天子關係非常密切的大夫采邑,二百里則是男服,三百里則是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像離都城洛陽較近的晉、衛、魯、曹、宋、蔡、陳、鄭、許等諸侯國在侯服之內,包括如齊、秦、楚、燕等比較偏遠的諸侯國也在侯服之內。

在侯服之外是綏服。《史記·周本紀》又作“賓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意思是說,在這個圈層之內,諸侯要用文教和武力兩種手段保衛天子,以達到四方賓服的目的。因此中央授予這裡的諸侯權力更多一點,諸侯自治程度更高,而對中央的上貢較少。

在綏服之外是要服,要服中的要是指約,即盟約,盟誓。所以要服地區是指需要靠盟約、盟誓來維持的地區。“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中的“夷”和“蔡”比較難以理解,原意應該是一種粗放的統治管理方式。在這個圈層內,生活的一般是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的少數民族,他們只需要定期向中央王朝納貢即可。

在要服之外則是荒服。也是五服中最外的一層,在這個圈層內,中央王朝的勢力已經難以達到,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對於中原王朝是陌生的,他們與中原王朝保持有限的聯繫,並且時叛時服,對中原王朝的納貢也是時斷時續。中原王朝將這些地區視為未開化的地區。

2. 直接行政區域和間接行政區域

隨著秦朝的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式國家建立,分封制土崩瓦解,郡縣制開始確立起來。在先秦時期確立的五服制度逐步瓦解,但是這種五服觀念卻深深影響了後世的中國人。雖然在漢代、西晉、明代出現過短暫的分封制,但是這種分封制與周代的分封制截然不同,中央政權擁有絕對的權威,分封的諸侯國等同於地方政區,以郡縣制度為代表的的地方行政制度牢牢佔據主流地位。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上)

兵馬俑


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大大增強了國家的力量。相當於傳統五服中的甸服(即王畿)的區域隨著國家的擴張而不斷擴大。中央王朝不再採用分封諸侯的形式進行間接管理,而是採用直接隸屬於中央的行政區域進行直接管理,這些地方的行政區域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比如郡、縣、府、州、道、路、行省等,這些行政區域的長官均由中央任命,對中央負責,地方行政長官的合法權力來源是中央政府的授予,且不能世襲,由推舉或科舉考試選拔而來。中央的政令可以直接抵達基層,基層長官必須無條件的遵守中央的命令,貫徹中央政府的意圖。

間接行政區域則是由羈縻州府、土司、藩屬國組成。比如漢代在西域設立的西域都護府,唐代在新疆所設的安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明清時期存在的西南土司,古代的傳統藩屬國朝鮮和越南等國。這些間接行政區域相當於五服中的要服,至於更遠處的藩屬國或者名義上的朝貢國,則就屬於五服中的荒服。在這些地區,中原王朝的影響力雖然存在,但是這些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是自己推選,且可以世襲,而非中央任命的。一般來說,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內政也不會橫加干涉,可以說這些地區的政權存在高度的自治性,這就導致了一個重大的隱患,即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十分不牢固,如果中原王朝勢力強大,他們則會臣服,一旦中原王朝勢力衰弱,他們就會割據自立,脫離中原王朝的管轄。(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郭聲波:《中國歷史政區的圈層結構問題》

2:安介生:《中國古代邊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