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再過幾天,蘋果的智能音箱HomePod就要在中國地區正式上市了。

HomePod這個產品,蘋果公司在2017年就宣佈要推出了,但後來具體的上市有過延遲,最終是2018年2月在英國、美國、澳洲三個英語國家率先上市。稍後幾個月HomePod登陸了加拿大、法國、德國。中國作為蘋果的一個重要市場,由於語言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中文Siri操控的問題,最終是1月18日正式在國內蘋果店上架。

我作為一個音頻圈自媒體人士,早幾天就從蘋果公司拿到了兩個HomePod的實物,這裡給大家看下“開箱”。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外包裝盒

包裝內容非常非常簡潔,就是一個HomePod,沒有囉裡囉嗦的配件、轉換頭、說明書等。它有白色和黑色兩款,我手頭是黑色。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HomePod拆箱

現在大牌子和音頻有點相關的好像都在出智能音箱或者計劃推出智能音箱。大家的模樣也都差不多。包括HomePod也是,沒有特別的設計感,就是一個標準的智能音箱。機器連著一根一米多長的電源線,不算太長,但多數場合夠用。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這是底部的樣子。東西不大,高度為17釐米,但是拿在手裡還是覺得沉甸甸的,有5斤的重量。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HomePod底部

雖然看上去非常“路人甲”,但這款蘋果的產品是有自己的技術含量和與眾不同之處的。它的低音單元是一個4英寸,橫置擺放在音箱的上部,向下發聲(我不能拆喇叭,這是根據廠家人士介紹說的),高音單元有7個,在音箱的下部分佈向各個方向同時發聲。這裡是智能音箱和普通喇叭的一個重要區別——普通喇叭都只需要向前發聲,這是所謂的“方向性”Directionality。有方向性的喇叭,在正前方聆聽,和不同角度方位聆聽,聲音是很不同的。智能音箱多數被設計為無方向性,即聲音要同時向四周擴散,而不能固定一個最佳聆聽區域。發燒友有所謂的“皇帝位”或者說Sweetspot,而智能音箱則被設計為沒有一個最佳聆聽區域,而是一個喇叭充填整個房間,到處都能聽。擴散性、充填性,可以說是智能音箱的一個重要指標。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HomePod的一項黑科技是通過內置的6個隱藏話筒,來探知喇叭的擺放環境。喇叭的擺放環境有所謂的“自由場”以及靠牆、靠角落等幾種,每種的聲學效果都是不同的,在自由場的情況下,喇叭發出的聲音不會遭遇周圍反射,聲音能量自由無礙地發散,在靠牆的情況下,聲波打到牆壁後會反射和加強,在靠角落的情況下,反射更厲害。喇叭在靠牆和靠角落擺放的情況下,很容易聽出某些頻段是加重的,如果不通過吸音等方式調整,很容易造成聲音的不平衡。

HomePod的6個隱藏話筒會在第一次播放音樂時就自動收錄各個方向的反射回來的聲音,和原始音樂信號做對比,就能自動地判斷出喇叭被主人擺放在什麼位置——自由場、還是哪一側靠牆、還是哪個方向靠近角落。然後喇叭會自動地調整自己的聲音來適應擺放位置的要求。也就是說把HomePod擺在不同的位置,播放同一首歌曲,HomePod發出的聲音是有所不同的,它會“適應聲學環境”。由於這個特性,我覺得HomePod當在房間裡只使用一隻時,對空間的填充能力也非常好,極其適合用來播放BGM。我特別喜歡在辦公室裡擺放單隻HomePod然後用它播放背景音樂的效果。聲音在房間裡向四周均勻擴散、充填房間、營造氣氛的能力一流。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白色款HomePod

HomePod沒有用戶可以調整的聲音參數。我曾問過蘋果公司人士,有沒有做DSP、EQ或者情景模式之類聲音內置調整,回覆是沒有,換言之蘋果公司是給一個現成的、認為調整好的聲音給用家,用家無需再花心思去“調”。

關鍵是,畢竟蘋果公司不是一個Audiophile的公司,不是一個發燒品牌。發燒品牌推出的有源音箱現在主流是可以調整聲音的,比如Kii、Dutch Dutch、Genelec的系統等。

然而,挺有意思的一點是,也是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Apple的音頻產品,從來不吹噓怎麼發燒、從來不把自己列入Audiophile產品,但是實際的聲音表現卻是“傳統一貫地不錯”。包括之前推出過的隨身播放器、隨機耳塞,也包括目前的這款HomePod,都是如此!不發燒,但是從來不失水準。

蘋果的音頻產品之所以從來不失水準,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聲音平衡性做得很好。從來不會出稀奇古怪的聲音、染色嚴重的音色。從實際聽感來說,蘋果音頻設備的聲音往往個性不強,很難說具有什麼“品牌聲”,但良好的平衡性使得它播放什麼音樂都顯得很中正。素質不出挑,比如低頻不會過於加重、高頻不會飆、不會突出解析,但是具有一種建立在中庸基礎上的比較正確的聲音。

我想打個比方,未必很確切,但能說明我的觀點——蘋果的聲音,包括這次HomePod的聲音,可以比擬為那種依靠軟件把人類的臉部進行“平均處理”然後得出的那個長相。我在網絡上看到過各種平均處理後的中國人臉、英國人臉、美國人臉,等等,有意思的是最後所看到的這種“平均臉”都是長相不錯的,沒有特別美的部分,但非常勻稱和端正。我覺得蘋果就是這樣的“算法”和設計,最後出來的就是這樣的聲音——沒有特殊的美感,但平衡感非常好,勻稱和端正。

說句大實話,這種平均臉,比起整容出來的網紅臉,那是好看多了。有些“發燒產品”的聲音就像是某類網紅臉,它注重突出了某些方面(比如大眼睛、尖下巴),但是整體的勻稱性和平衡感反而沒有處理好,結果還不如蘋果這種“平均臉”來得好看和經看。

蘋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體驗

各國平均臉

從使用性角度說,我覺得HomePod就是一個設計給“蘋果產品用家”使用的智能音箱。它不支持藍牙,也不支持連接安卓手機。除了蘋果的手機和ipad之外,其它設備必須支持AirPlay才能把音樂推送給它播放。除了wireless之外它也不具備光纖、同軸等有線數字連接方式。So,就是一個服務於蘋果手機和平板的音箱。

有些人喜歡把它去和一些流行的藍牙音箱比較,但是從無線傳輸方式來說,使用WiFi傳輸信號的HomePod比起普通的藍牙具有先天優勢。當然,索尼的LDAC、高通的Aptx-HD、華為的HWA等所謂“高清藍牙”完全可以與WiFi相比擬了,我覺得就我聽過的而言,像索尼的高端藍牙音箱,也確實可以實現更佳的中高頻解析,但是,HomePod仍有一個優勢——可以兩隻HomePod構成一個立體聲喇叭系統,這樣在聲場表現上秒殺掉索尼X99那種一體式的藍牙喇叭系統。

當然,購入兩隻HomePod要花五千多元,花銷不小,但是確實可以組成一套不錯的立體聲有源喇叭,音壓可以不失真地覆蓋充滿一個30-40平方的空間,一般的臥室、辦公室甚至客廳都沒有問題。雖然HomePod無法調整聲音,但是實際使用中可以依靠底部的“墊材”去微調聲音,特別是低頻。比如擺放在比較鬆軟的木桌面上,它的低頻會略微加強,適合某些流行類音樂,擺放在振動很小的金屬面、石面上,則低頻會減少。

HomePod配合用戶的Apple Music賬號時,有一個非常方便的特性——它會自動識取用家在Apple Music使用歷史中建立起來的profile,即明白賬戶主人的音樂偏好。當我對HomePod說“Hi Siri,播放點音樂吧”這樣的沒有特定曲目的隨意指令時,我發現它給我播放的音樂都是之前我在Apple Music上播放過的內容。也就是說HomePod通過進入我的Apple Music賬戶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我的音樂偏好。

HomePod的設置過程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比傻瓜還傻瓜——只要通電,你的iPhone或iPad會立即跳出一個提示,說有一個HomePod,然後簡單地點劃幾下就OK了,其間需要輸入Apple ID,通過這個,HomePod也就掌握了主人的Apple Music賬戶信息,瞭解了主人的聽音口味。

如果有多個HomePod,那麼設置過程中包括一個“地點”的選擇,一個家庭可以擁有很多個HomePod,設置時給每一隻HomePod確定一個使用地點即可。有趣的是在蘋果界面裡的使用地點選項裡竟然有一個“地牢”!我猜想是蘋果的翻譯失職了吧!這大概是英語裡的Cellar地窖吧。

如果一個房間內打開了第二個HomePod,軟件就會詢問你這第二隻HomePod需要設置為與第一隻構成Stereo,還是兩個都是單獨播放?對於發燒友來說,我相信大多數人會構建起一個立體聲系統吧。一對立體聲的HomePod聲音還真是不錯的,而且雜食,播放各類音樂都不會難聽。即便它沒有真正hi-fi小喇叭的解析力、高頻延伸,也沒有Phantom那種低頻下潛能力,但確實做到了三段平衡,而且在帶寬之內聲音足夠勻稱。

智能音箱都有各自的“口令”。HomePod的口令是hi Siri,但這個口令其實還是蠻西化的,大家注意下Si和Ri這倆音節都是中文裡沒有的,我敢說假如是沒有學過英語的人比如中老年人,要掌握Siri這個字的準確發音都不容易。從實際體驗來說我覺得HomePod對中文提示語的理解能力和反應速度都還一般,我希望後期通過軟件升級讓它實現更好的中文理解、更快的反應速度。同時和HomePod說話是有一些“話術”的,需要稍微學習一下。比如:

Hi Siri,放點音樂吧。

Hi Siri,我想聽莫扎特(我想聽爵士樂,等等)。

Hi Siri,把音量調大(把音量調到50%)。

Hi Siri,我喜歡這首歌(或者我不喜歡這首歌)。

HomePod售價2799元一隻,確實不便宜,但對於蘋果手機的用家來說、對於用慣了Apple Music的樂迷來說,確實是最適合易用的一款桌面喇叭。其聲音的品質和特徵都很適合作為背景音樂的回放,雖然不“發燒”但聲音的平衡性和勻稱感無可挑剔。缺點方面,就是對非蘋果設備的支持性弱、擴展性幾乎為零(無其它音頻接口),另外就是我希望它對中文指令的理解力和反應速度能進一步加強。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