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過去已成歷史,未來依然神秘;複雜的歷史簡單說,關注八哥,嘮嘮歷史的嗑。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秦始皇第五次巡遊視察途中病逝於沙丘行宮

至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秦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始,歷經十年烽火終於完成統一偉業。時年齡39歲的嬴政登基稱秦始皇帝,廢諡號不準下議上民議君,自稱“朕”。作為第一位完成華夏一統的秦始皇不敢也沒有放縱,因為等待著他的,並不是和平盛世,而是各地的暗流湧動,思而惶恐。上誅心下伐兵,以雷霆的軍事手段橫滅六國並不等於六國誠心降服,何況當下還有南諸百越,北連匈奴佔河南河北,內憂外患稍有不慎將又重蹈覆轍!這就好比組局打麻將,先贏的不算贏,得到最後才能見分曉。秦始皇又將如何面對“守江山”這一難題?後世也多有評論秦朝多為暴政,歷經14年就灰飛煙滅。秦始皇一生為中華古代歷史留下的至少九大功績,讓我們客觀性的分篇陳述。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朕心存蒼生無愧,任憑後人論功過。

秦始皇帝九大政措功績,影響後世2000餘年,甚至至今。

(1)滅六國統全境,終結戰國紛爭,結束人民戰火苦難(請詳閱上一篇)

(2)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建立朝廷權治、官僚體系治民的封建社會文明

歷史是文明進步的動力,細看周國,雖分春秋與戰國但總歷經790餘年,最終形成諸侯割據的原因就是因為分封制度。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兄弟哥們,有什麼矛盾都好說好商量,畢竟什麼事還不是一頓燒烤能夠解決的,祖根上還有一份情誼。可是隨時時間的境遷,老祖宗早就仙去了,各路分封的諸侯掌駝人之間的親緣關係已經淡了,已經經不起利益的槓桿,吃燒烤可以,關鍵得看是誰請客?都不願意掏腰包那隻能動手看硬實力,誰強誰豪橫。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哥就是這麼豪橫

其實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部分地區出現了“郡”的轄制,比如說秦武王時代派甘茂打下韓國的宜陽就臨時用了“郡”制;秦國打下趙國邯鄲就啟用了“上黨郡”等先例,所以李斯建議廢除掉分封制,改用郡縣制,郡縣各級由朝廷下派官僚,不得世襲。這樣就可以朝廷管理中樞、中樞管理郡官、郡官管理縣官、縣官管理鄉官、鄉官管理亭官,亭官管理民。良好地以郡縣制代替落後的由血緣關係主導的宗法制!然後朝廷設“三公”和“九卿”的官僚制度,以此為核心的封建制代替落後的世襲制。這樣有效的分化了六國遺留貴族的權勢和避免了六國區域內大面積爆發叛亂的形勢。這一套封建王朝管理體系直接影響了華夏2000餘年,意義深遠。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三公九卿官僚制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秦王朝疆土郡縣制影響至今

(3)車同軌、行同輪、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標準;開啟數字化基礎和共同文化基因。

(3)之一:車同軌、行同輪,修築9條超級國道

全國國土被“國土局”劃分各郡界限後,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交通問題,不僅僅直接影響各郡和朝廷的溝通,也間接地影響軍事行動的出兵速度和後勤供給的方便度。因為這會影響到郡縣制和官僚制的直接根本,秦始皇帝不計代價開始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9條高速國道。有出今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以秦直道為例: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境內),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境內),穿越14個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道路兩旁用金屬夯實,路邊3丈植一大樹。何等的魄力。在建設道路的同時,規定廢除六國不同車輛尺寸,統一以6尺寬車輪為標準,一車即可通行全國。其實我國在現代化中目前的“高鐵速度”跟秦始皇時期相比還真差點事。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想致富先修路

(3)之二:書同文

戰國時各國陶書簡書帛書等文字各有不同,嚴重影響了郡縣制之間或者和朝廷的交流,命李斯整理文字,以李斯行文的隸書(小篆體)為準,李斯寫《倉頡篇》,趙高寫《爰歷篇》,內史令胡毋敬寫《博學篇》,共同奠定了文字統一的文明基礎。這對於保留華夏曆史完整,文化形態中對於華夏統一的思想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統一文字奠基了華夏文明基礎

(3)之三: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發展經濟

統一各國原居民之間對於長度、容量、重量的測量標準,不僅僅對於全國通商起到了便捷,更重要的是開啟了秦國對於數字化的理念基礎,對於後世算術的研究,天文的涉及等都是決定性的大數據基礎。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誰是胖子誰是瘦子,還想逃過朕的法眼?

統一貨幣標準,以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銅錢為基本單位,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20兩。同時嚴謹民間籌幣,只能國家發行貨幣,朝廷徹底掌握經濟。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錢不錢的無所謂,哥只是喜歡這個造型

(4)焚六國史書,客觀性加強了統一觀念,從此中原即華夏。

“焚書坑儒”一直是秦朝的“黑歷史”,說秦始皇一把火燒了華夏曆史的文獻寶隗。其實這裡有3點是需要闡述的。第一:當時秦王朝的局勢不容樂觀,百萬大軍30萬北守匈奴(以前是趙國守),50萬擴南越又遷百萬秦民,剩餘的兵力還要分守原六國要塞,國內真的是很腎虛啊。六國初降貴族勢力多為含蓄待發,不容有較多的思想指導來複闢,歷史是需要流血的,老百姓好不容易脫離了戰爭苦海,不能再倒回去受罪,秦始皇只能鐵腕政策。第二:但是“焚書”秦始皇是留有副本的,只不過後來被項羽燒了(項羽粉說我項不背這個鍋)。而“坑儒”其實是坑殺的一些江湖上做長生不老藥的術士騙子,儒家在當時不算大家,是因為後來漢武帝尊儒時誇大了說詞,從漢武帝抑百家獨尊儒家也可以看出,當時還是有很多學派的。第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固執是因為秦始皇想要培養扶蘇公子,扶蘇生性忠厚是個良好的接班人,在這件事情上非常嚴肅的站在了秦始皇的對立面。秦始皇認為扶蘇沒有看透局勢,同時被別人當刀子使,有些生氣爛泥糊不上牆,執意為之,然後把扶蘇趕到了好閨蜜蒙恬身邊去抗匈奴。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都給我讀秦紀,放學了要考試

不管怎麼說,“焚書坑儒”在秦王朝和平治理上是起到了很強勁的作用。對於後世,以後無論是合久必分還是分久必合都是華夏內部的事,對於大一統的民族思想形態和漢文化正統的文化形態,起到了奠基作用。從此中原即華夏,任何王朝統治者在意義上不容一尺一寸的丟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5)北抗匈奴,南擴百越,初步確定了華夏版圖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三攻嶺南終歸我中華,始皇之功也

著重講一下南擴百越。其實原秦國的國土偏西側,地處荒涼屬胡人遊牧區域。在周王朝遷漢民同化並秦穆公徵降二十國後後才有了秦國,歷經幾世才把原秦國的國土面積在人類思想形態中當做了國土範疇。但是秦統一六國後,還有南面百越佔據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海南、港澳等全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將屠雎發兵50餘萬,分五路進攻南部百越,順利攻下閩浙地帶和嶺南部分地區後,在廣西遭到甌雒軍的瘋狂反攻,此戰打了5年之久統帥屠雎戰亡秦敗而回。公元前214年又任命任囂和趙佗領重兵終於一克而下,佔嶺南設三郡。秦始皇以帝王視角遷百萬老秦民南下,用以同化和開墾南部。後來任囂重病,南征軍以趙佗為首,這時候秦始皇給趙佗下了一道非常霸氣的旨意:“現秦軍30萬北拒匈奴,50萬南佔百越,如中原烽火,不可調兵北援勤王。南無秦軍,則華夏無越啊!”自此,南部兩廣、福建、浙江、海南、港澳區域永歸中華。你想想這是多麼大的英雄氣概!後來漢高祖劉邦攻破咸陽,趙佗並未北上,劉邦無法降越趙佗主動投降並說道:“不能辜負一個老人家的重託”。南諸百越地區才永歸中原華夏。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長城雖阻匈奴,可也傷國,是功還是過呢?

(6)建設長城偉觀,創立長城邊防體系,奠基耕、戰、防為一體的邊防戰略

(7)興建靈渠、鄭國渠等水利工程,加強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和提高了國民經濟。

(8)對土地國有制的高速發展,同時開啟了土地私有制的歷史先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有的六國土地全部歸秦,其中還涉及到各國貴族各層階級和平民關於土地的矛盾問題。雖然土地歸國家所有,朝廷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但這種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秦始皇開始推行“使黔首自實田”,其實就商鞅授田制的升級版,即是說大家先向朝廷報數,你有多少田,朝廷按照你有的數目向你徵稅,如果到時候你拿不出來可是要懲罰的。所以你得掂這點自己種田的能力和可抗風險的實力。這樣秦國一邊依然按照軍功賞田,保障國家擁有土地賦稅的權利時,又一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有能力的就多佔些田,沒能力的就少些田,自由開墾!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使黔首自實田

(9)秦始皇5次出巡走訪考察,體恤民情對症佈局。

秦始皇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了第一次的走訪巡查。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出巡也是唯一的一次西巡,出北地郡訪隴西郡,主要是為了告誡西側戎人,我等大秦國土爾等不可侵犯。公元前219年,第二次東巡山東可謂是長途跋涉,明面上是去泰山封禪,實際上是為了分化原齊國貴族勢力和打壓原六國的殘餘勢力,同年開始挖靈渠,建阿房宮。公元前218年,第三次仍舊是東巡,只不過路線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為了保障山東方面的安全,但這次東巡發生了著名的張良博浪沙襲擊事件。第四次是隔了兩年多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15年,可能是因為張良襲擊帶來的影響)北巡,最終到達了碣石,是不是想起了曹操的名句“北臨碣石”。這次巡查除了解決原六國水利河壩問題,最主要的是考察長城的防禦性能和匈奴的邊患程度。隨後就讓蒙恬發動了匈奴之戰奪回了北邊河套區域。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因為連年的征戰,建長城修馳道挖靈渠徵賦稅,再加上原有的歷史遺留問題,百姓已經開始升級抗性,四年後,就是公元前210年,繼211年的天文神秘事件,又發生了隕石事件和玉佩事件;“始皇帝死而後地分”“今年祖龍死”的聲音開始傳言,秦始皇為避禍開始了第五次巡訪,最終亡於途中。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關於避禍巡遊前的三次神秘事件,歡迎留言討論。

秦始皇自登基以來,以華夏為己任兢兢業業。有後人對比評論,在勤奮度上秦始皇可與朱元璋、雍正皇帝排前三甲,你可知道雍正皇帝可是每日工作18小時終年無休的啊。可是修長城戰匈奴賺河套,挖靈渠開鄭國渠便水利,三徵百越擴南疆,尊法治重賦稅,焚書坑儒保統一難免民不聊生,心生怨念,可哪一項又是私念呢?如果說私念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70萬罪名修驪山墓。至於阿房宮,說真的,當時阿房宮主要是秦二世修建,秦始皇忙的只打了個地基,無暇問及!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開創帝制,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帝傳之秦始皇(下):嘔心而亡,歷史九大功績還是被論為暴君?

事情都有兩面性。就像那個困擾了人類幾十年的法治問題:在火車軌道上有個小女孩撿石頭,火車來了,如果司機變道就會發生車禍傷害火車上另外9個小孩,如果不變道就會傷害撿石頭的小女孩,你會從何選擇呢?


留下您認為的秦始皇對後世最具影響意義的一條評論吧!關注八哥,嘮嘮歷史的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