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問各位父母兩個問題:愛因斯坦、哥倫布、達芬奇、莎士比亞這四個人,如果你來給他們的成就排名,你會怎麼排?

如果可能,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中的誰?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有著無以倫比的智慧,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洞悉,達芬奇讓人驚歎的創造力,哥倫布的冒險精神,都是我們不可企及的領袖。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因為天賦的原因,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了莎士比亞、達芬奇和愛因斯坦,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我們卻可以做哥倫布。

因為哥倫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才,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來自於勇氣和頑強這些珍貴的品質。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被誤解的冒險

去年7月2日上午,湖南常德交警發現一輛正在行駛的電動三輪車上,駕駛員僅用一隻手握住車把。

為了安全起見,民警將三輪車攔下,發現駕駛員竟是一個年僅13歲的未成年男生。

男孩告訴交警,他是常德市城區某中學的一名初一學生,放暑假後,幫做生鮮生意的媽媽給客戶運送貨物。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為了孩子的安全,民警用警車將小尚帶回了家,並找到了小尚的母親對其進行安全教育。

“我的教育跟別人不一樣”,面對民警,小男孩的媽媽不以為然。

“你看中國的家庭教育總是喜歡給孩子尋求一種安全感,我就想讓他冒險,讓他具備冒險精神。”

小男孩的媽媽甚至表示,孩子已經騎車多年,從沒出過事。

但我想告訴這位媽媽的是:冒險精神 ≠ “亂來”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冒險的實質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片面地以為冒險就是傻大膽,也認為有智慧的人都不會去冒險,他們一定是崇尚“謀定而後動”。

可是我們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在任何的一個時代,做任何偉大的事業,幾乎都具有冒險的特性。

小到一個科學實驗,大到一場人類解放的戰爭,甚至是思考上的挑戰,都帶有冒險的特性在裡面。

很多人會問,讓孩子去單純地挑戰自然,能給他帶來什麼價值呢,冒險的實質到底是什麼?

我想,最完美的答案應該是——任何冒險,挑戰的都不會我們爬過的那座山、走過的那片林,而是我們自己。

一個敢於挑戰珠峰的人,一個敢於橫渡黃河的人,大概率上他們應該也是樂觀的人。

他們,應該不太可能會被失戀、工作不順等原因去自殺,他們定會找到克服這些困難的好方法。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會有“保險的人生”嗎

很多父母說,我對孩子的期望並不是一定要成為什麼家,也不求他大富大貴,只要能平安、健康、快樂就足夠。

是的,面對現在近乎“兇殘”的“雞娃”父母,這種想法真的難能可貴。

可是,就最簡單的健康、平安和快樂人生,我們要怎樣讓孩子去擁有呢?

為了不讓孩子接觸危險,我們從孩子生下來後,就杜絕他玩劇烈的遊戲;

只要孩子出門在外,父母都一定會全身心地保護著;

上學後的體育課,我們也再三強調不要磕著碰著;

好不容易畢業了,我們也告誡孩子最好能進機關單位或者是找坐辦公室裡,做那些穩定的工作……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在我們的認識裡,這些都是最為保險的事情,也是最“保險的人生”。

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從古到今,從外到中,在任何制度下,都不存在這種“保險的人生”。

只要是一個“社會人”,就會永遠面臨變化,都需要有勇氣去面對挑戰和變化,因為世上沒有永遠安穩的工作。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當不了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達芬奇,但我們可以教他,在面對生活時,拿出哥倫布的勇氣,去面對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人生。

孩子不敢冒險,未來可能一事無成,但有人卻誤解了冒險教育的含義

冒險,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一個敢於冒險的人,定是自信、自強的人,他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在國內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們對孩子最大的愛是“束縛”,但其實,孩子們最缺乏的是鼓勵。

鼓勵他大膽去嘗試、去猜測、去設想、去探究。

當然,鼓勵冒險不等於盲目蠻幹,在做出冒險的決策之前,一定要問自己是否輸得起,是否能承受失敗帶來的挫折感,還是能做到“越挫越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