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補貼,比低保還高,殘疾人如何申請

特困人員供養,五保戶,補貼標準都比低保還高,但是怎樣申請呢,請跟著小編一起看一下!


一、五保


這兩種補貼,比低保還高,殘疾人如何申請


哪些人可以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農村五保供養包括哪些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得低於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可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佈執行,也可以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後公佈執行。


國務院民政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制定工作的指導。


怎麼樣申請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


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願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


經村民委員會民主評議後在本村範圍內公告;


無重大異議的,由村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2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2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


對批准給予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准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相關政策銜接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疾病治療,應當與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銜接。

二、特困人員供養

視頻:民政部解讀《特困人員認定辦法》


什麼是特困人員救助?


特困人員救助是國家為了救助那些完全失去生活來源和依靠的貧困人口而制定的救助制度,政策實施依據是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特困人員認定辦法》。


對於我們殘疾人來說,有很多都沒有收入,沒有自理能力,所以說特困人員的救助很大一部分就是救助殘疾人的。符合條件的殘友們可以試著申請一下,爭取到更多的政策救助。


民政部發布的《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規定了三類人員,分別是“三無”城鄉老人,“三無”殘疾人,“三無”未滿16週歲未成年人。


另外,以往的五保對象可以直接確定為特困人員。


什麼是“三無”?


三無指的是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他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


無勞動能力是指高於(低於)法定勞動年齡(男60歲,女55歲以上,16歲以下未成年人),或因殘、因病及其他原因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無生活來源具體來講,無生活來源是指收入水平低於當地低保標準,並且財產符合當地特困人員規定。在核算收入的時候不包含城鄉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以及醫療保險等。


特困人員救助的內容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包括供給糧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裝、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錢。可以通過實物或者現金的方式予以保障。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間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務。

提供疾病治療。全額資助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醫療費用按照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醫療保障制度規定支付後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養經費予以支持。

辦理喪葬事宜。特困人員死亡後的喪葬事宜,集中供養的由供養服務機構辦理,分散供養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親屬辦理。喪葬費用從救助供養經費中支出。

對符合規定標準的住房困難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通過配租公共租賃住房、發放住房租賃補貼、農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給予住房救助。

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學的特困人員,給予教育救助;對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階段就學的特困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教育救助。


特困人員救助標準高於低保


特困人員救助包括了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兩個方面,其中基本生活的救助標準不低於當地低保的1.3倍。


所以說,如果能評上特困人員,得到的救助數量是高於低保水平的。


特困人員除了享受國家給予的資金救助,還能在扶貧、護理服務等各個方面享受照顧,審核通過的難度也比低保更難一些。


一旦納入特困人員,就不再享受低保待遇。


特困人員救助的供養標準


我國特困人員救助的供養標準分為集中供養標準和分散供養標準。

目前全國平均供養標準中,集中供養是6385元每年,分散供養是4844元每年。


集中供養標準最高的是天津市,現在達到了人均17183元;最低的是貴州省,目前只有4250元。


分散供養標準最高的是上海市,年人均13800元;最低的也是貴州省,年人均只有2726元。


如何認定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規定,有六個判斷標準,分別是自主吃飯、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廁、室內自主行走、自主洗澡。


六項全部達標視為有自理能力,有超過四項達不到的視為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特困人員怎樣申請


申請程序。申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按規定提交相關材料,書面說明勞動能力、生活來源以及贍養、撫養、扶養情況。本人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他人代為提出申請。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及時瞭解掌握轄區內居民的生活情況,發現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人員,應當告知其救助供養政策,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等無法自主申請的,應當主動幫助其申請。

審核程序。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群眾評議、信息核查等方式,對申請人的收入狀況、財產狀況以及其他證明材料等進行調查核實,於20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申請人及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審批程序。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全面審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上報的調查材料和審核意見,並隨機抽查核實,於20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予以批准,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佈;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不予批准,並書面向申請人說明理由。

終止程序。特困人員不再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村(居)民委員會或者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告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准後,終止救助供養並予以公示。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工作中發現特困人員不再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應當及時辦理終止救助供養手續。特困人員中的未成年人,滿16週歲後仍在接受義務教育或在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可繼續享有救助供養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