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前不久,美国经济被疫情一拳打在鼻梁上,股市就如同鼻血一般止不住地往下淌。特朗普一看大事不妙,回身便拧开了美联储的水龙头,开启了给经济放水的序幕。

“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 3月26日,美国提出了2万亿美元以及无限量QE的救市计划。
  • 4月9日,美联储又在这2万亿计划上再次加码,通过大众借贷计划、市政流动便利等多种手段,累计撬动了约2.3亿美元的信贷。

这意味着美联储这台印钞机,正在疯狂运转。短期而言,这对于受疫情冲击的经济是一剂强心针,不仅可以稳定经济,还可以保证小微企业得以存活至疫情结束。

但长期来看,印出来的钱不会凭空消失,而资产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资产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换句话说,大水漫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

这对于站在财富分配顶端的人来说,可能机会大于风险。但对于广大的普通人而言,悄无声息的财富缩水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现在看似最安全的现金,背后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01 银行放水,货币贬值


时间拨回到上一次大放水之前。

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刚刚结束,911事件又再次爆发,担心通货紧缩的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从6.5%逐步下调到1.0%。

“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信贷政策一放松,民众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借贷消费,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融资扩张。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的经济开始逐渐摆脱之前危机的影响,蓬勃发展。债务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对一致,GDP增长逐步上升到3%以上,经济正好,微风不燥。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宽松信贷使大量货币出现在市场中。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正在悄悄缩水。资产的价格不断上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资产的数量就那么多,银行多印出来的钱,总要找个地方呆着。于是大量资产的价格上涨,普通人手里的钱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但房价涨了,股价涨了。有资产的人和没资产的,贫富差距瞬间拉开。

在信贷宽松的阶段,很多举债买入资产的人,轻轻松松实现了资产跃迁的小目标。比如10年前,贷款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人,现在早早地跨入到了另一个阶层。

“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美国2000-2006年房价走势)


“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标普500走势2000年-2008年走势)

以美国为例:

你在2000年有10万美元,假设你看中的那个地产首付要交25%。凭借这10万美元,你就可以买入价值40万美元的房产,几年时间房价上涨80%。

原本40万美元的房产,价值72万美元,前期投入10万美元,后续上涨的房价抵贷款,低投入,高产出。如果买的房多,跨越的层级也就越大。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在2008年,美好的故事被击碎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无数资产折价甚至腰斩,许多身负杠杆的人,纷纷破产。

所有人都知道,放水是为了刺激经济,让更多人可以就业、扩大消费。每个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就是货币贬值。

放水之后,手中只有现金的普通人,财富会无形中被大量蒸发。与此同时,手中握有资产的"投资者",资产价值会水涨船高。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只要美元开始放水,就必然会拖着全球跟着一起放水。即便是远隔半个地球的我们也会受到牵连。

02 美元霸权,转移风险


美元凭借其自身的霸权地位,可以通过印钞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全球。

为什么美国可以通过印钞来购买别国资源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美国强悍的实力所致。二战时,美国强大的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和黄金绑定,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解绑,但随后不久,美元再次与石油绑定在一起。强大的美国,让美元始终保持强大的地位。

二是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贸易需要一种值得信任的货币。美元背靠强大的美国,就一肩挑起这个角色的重任。

不然所有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要提防对方通过货币政策薅自己羊毛。大家只能退化到以物易物的时代了。

因此所有需要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要储备美元。担任世界货币的美国,只需要通过印钞就可以换取全世界的各种资源。

而只要美国遇到危机时,就会通过放水印钞的方式,将危机扩散到全球。将风险交由全球一起承担,举个例子,欧洲某些国家被2008年危机席卷之后,到现在都缓不过劲来。

钞票印的越多,其购买力贬值得也就越快。持有现金可以避免资产市场的波动,但却要承担大水漫灌之下,钱不值钱的状况。

03 如何应对损失?


那该如何配置资产,才能减少印钞带来的损失呢?

小投将会从现金、股权、房产、商品这四类资产的角度,逐一为大家分析。

①现金

既然现金注定贬值,是否该将全部现金投入到资产当中呢?

不行,现金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道屏障。它可以成为我们预防抵抗风险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现金储备,很容易在现金流断裂时,被迫贱卖自己仅有的资产。

2008年金融危机前,有人倾尽半生的积蓄,凑足了房屋首付,每个月省吃俭用按时还房贷。然而,危机爆发的时候,资产价格快速下跌,房价自然也不例外。攒了半辈子的首付,几个月的功夫就跌没了。

与此同时失业率暴增,失去工作收入的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被迫低价卖出自己的资产,财富被危机洗劫一空。

我们可以适当储备一定的现金,应对突发状况。但切记不要囤有太多现金,根据工作的稳定程度,以及债务结构,适当调整。

如果家庭债务支出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建议准备6个月以上的生活备用金。如果工作相对稳定,比如是公务员等国家公职体系的话,可以适当减少现金储备,但尽量不要低于3个月的生活备用金。

当然现金类资产不是一定要放到银行活期的哈,小伙伴们可以挑选一下适合自己的货币基金或者新型存款。

②股权类资产

股票,指数基金这类股权类资产,仍是对抗货币贬值非常有效的手段。但这类资产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波动性风险,当前的市场因为新冠疫情+石油大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无法判断市场会震荡多久,也不知道震荡幅度有多么剧烈。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估值的角度来看,A股、港股的股权类资产仍处于低估的状态。

如果可以承受市场波动的话,A股、港股的股权类资产现在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以今年一季度全球股市的风格震荡程度来看,A股的下跌幅度是远小于其他市场的。核心原因一是我国疫情控制地比较优秀,二是A股的整体估值已经非常低了。

分析能力出色的小伙伴,可以追踪几只个股,制定合理的建仓计划。只要公司现金流稳定充沛、债务结构合理,就可以趁着震荡期间有序建仓、加仓。

分析能力一般的小伙伴,可以追随指数定投。在震荡的过程当中,买入更多的份额,在上涨来临的时候扩大绝对收益。

无论如何,现在市场都是被低估的,千万不要随意预测市场。万一在你离场的时候,市场涨了起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③房地产

房地产市场会出现两级分化,基本不可能出现全线上涨的情况。

虽然在我国,房地产一直都是超发货币的蓄水池。但随着“房住不炒”的政策落地,房价会跟城市的发展潜力、以及地段的优质程度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要说上涨,也是稳步上涨,不会像前几年的房地产那样,一飞冲天。

比如:

2019 年全年深圳豪宅的成交量为 61.31 万平,成交均价同比上升 12.01% 至 105151 元 / 平,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时不时会看到豪宅被抢购的新闻。

即使城市发展潜力优秀,但地段不够优秀的房产,仍会跌价。

比如:

北京燕郊、房山等地的二手房价格,在近几年均有所下跌。

总之,一部分地产仍具备抵御货币贬值的抗风险能力,但一部分地产已经不具备这种能力了。

想要通过房产投资规避风险的人,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所在城市的房产价值。

④商品类资产

商品类资产有很多,小投这里就只讲大家最熟悉的两种:黄金和石油

以黄金的现价来看,不推荐购买。

黄金自古以来确实是一种避险资产。但黄金目前的价格明显偏高,去年小投分析黄金时,每盎司金价在1400美元左右。当时的建议是,有需要的话,可以买,但价格已经不便宜了。

“开闸放水”后的世界,持有现金可能是最大的危险

今年涨到1688美元,已经非常贵了。除非你有特殊的资产配置需求,否则小投不太推荐你购买当前价位的黄金。

它也许会随着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继续上涨,但它本身的价格实在太高了,我们的投资风险很大。

说完黄金,再说原油。当前的原油价格确实非常低,而且未来原油价格也肯定会回升,但现在疫情叠加原油价格战,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A股和油价挂钩的资产并不多,许多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如果有条件,可以关注一下石油类公司的股票,原理和黄金开采公司的思路一致。

可以少量配置,但不适合重仓。

04 总结

在全球市场波动如此剧烈、全球放水的大环境下,现金虽然看起来最保险、最安全,但它也承受对应的印钞带来的贬值风险。(通货膨胀)

我们投资时,在留有一部分现金保证生活之后,可以选择投资一些其他资产。虽然它们会有波动,但出于抗风险考虑,仍然必要。

而此时,我们可以持有一些能水涨船高的资产,比如买股票、指数基金,或者优质的房产

另外,无论是从长期收益、还是当前价值来看,小投都不推荐投资黄金。

小伙伴们,你们准备好应对放水之后的世界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