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環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係產生積極作用,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麼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而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對人、對物要防止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產生"情人眼裡出西施"或者是"厭惡和尚恨及袈裟"的不良效應,避免暈輪效應的這種遮掩性和彌散性。其次,要注意防止把自己的主張強加於人,避免以己度人的"投射傾向"。要啟發別人理解自己的意向,"引而不發",潛移默化地在知覺別人中感應別人。

如一個人最初被認定是好的,則他身上的其它品質也都被認為是好的,有似"愛屋及烏"的原理。它指個人在敬仰、愛慕他人過程中所形成的誇大了的社會認知。光環效應在愛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顯。

成見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繫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瞭,"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一定要避免三個方面: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儘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