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起源史略

中国武术发展起源史略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中部发现约公元前6000年至史前5000年早期新石器;诸如石刀、石斧、石镰、石铲等。

浙江省余姚地区河姆渡村发现该时期的木器。其中有:矛、镞等。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发现公元前4800年至4300年母系氏族公社工具:诸如骨制镞、矛、鱼叉等。

传说时代

伏羲氏,制作“八卦图”(石刻)。

共工氏,与姬姓部落发生部落战争。

蚩尤以“金”作兵器与敌相搏。蚩尤勇猛,常“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另角抵则为两人徒手搏斗,后又发展为中国式“摔跤”及日本“相扑”等。

黄帝别号轩辕氏。曾在涿鹿领兵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在阪泉打败炎帝统率之部落。

舜、禹二帝曾大伐九黎三苗并“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中国武术发展起源史略

先秦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有穷氏(即现今之山东省平原县一带)部落首领后羿善射,被尊为“神射手”。

帝予(少康子)其人曾发明甲和矛。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民国期间,曾在殷墟发掘出青铜武器,有戈、钺、矛、矢镞)

商代末年铸有铜剑。

周代铸成铜戟与铜戈。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时代,盛行射术并成立射社。其中礼射最为出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周武王时代制成“象舞”、“大武舞”等。舞者手持干戈,以对击之法与音乐相配合,故称“用兵时利代之舞”。

约公元前770——前221年

越女尤善用剑。其次则为理石公、袁公等。

赵文王嗜好与部下斗剑并常招募当朝勇士入宫,故有“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之称。

首次出现《越女论剑》(摘自《庄子?说剑》)等中国传统武术理论著作。

赵武灵王极力倡导“胡服骑射”。

中国武术发展起源史略

秦、汉、三国时代

徒手搏斗,后又发展为中国式“摔跤”及日本“相扑”等。

黄帝别号轩辕氏。曾在涿鹿领兵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在阪泉打败炎帝统率之部落。

舜、禹二帝曾大伐九黎三苗并“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先秦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有穷氏(即现今之山东省平原县一带)部落首领后羿善射,被尊为“神射手”。

帝予(少康子)其人曾发明甲和矛。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民国期间,曾在殷墟发掘出青铜武器,有戈、钺、矛、矢镞)

商代末年铸有铜剑。

周代铸成铜戟与铜戈。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时代,盛行射术并成立射社。其中礼射最为出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周武王时代制成“象舞”、“大武舞”等。舞者手持干戈,以对击之法与音乐相配合,故称“用兵时利代之舞”。

约公元前770——前221年

越女尤善用剑。其次则为理石公、袁公等。

赵文王嗜好与部下斗剑并常招募当朝勇士入宫,故有“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之称。

首次出现《越女论剑》(摘自《庄子?说剑》)等中国传统武术理论著作。

赵武灵王极力倡导“胡服骑射”。

秦(前221——206)

下令汇集全国民间兵器;并铸为钟鼎等。

罢工讲武宣扬“角抵”。

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于甘泉宫行“角抵”之戏。

“手搏”成为一种有裁判的比赛。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公元前108年春,京师举行“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汉书?艺文志》辑有兵技巧十三家,其中《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甘延寿首次采用“手博”之术考取宫廷武士。

三国(公元220——265年)

出现“武艺”一词。《三国志?刘封传》中载有刘封“武艺气力过人”之文字。

邓展善拳法及刀剑,能空手入“白刃”

魏文帝曹丕与邓展,以甘蔗为仗,较技。

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晋(公元317——420年)

首次出现两武士相互抓握对家腰带进行搏斗的中国式“大相扑”。

吴末帝孙皓在宫廷内首次举行女子“相扑”大赛并以此作为消遣。

当朝射箭名手刘曜,以一箭发出洞穿寸余厚铁板,而被御批为“神射手”。

当朝武艺大家,内外功与特绝技俱炼之。故出现击石破碎之羊侃、越屋逾墙之刘康,跳高五六尺之周文育,日行三百里且距跃三丈之黄法。

西域地区流行“角抵”并名曰“校力”。

祖逖“闻鸡起舞”习练武艺,终成名将。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首次出现“武术”一词。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公元495年,“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下建立。

公元550年,最早的枪法密谱——《马槊谱》由梁简文帝著成。

当朝武术大家王敬则善“手搏”。

北齐接待梁朝武士多人,并举行比武大会(含“驰射”、“拉硬弓”等)。

隋(公元581——618年)

公元610年,钦定“角抵”大会在端门街隆重举行。而民间则以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及七月十五“中元节”为“角抵”比赛期。

钦定“等级佩剑制度”即帝王佩带玉器剑、金装剑,臣相则配银装剑等。

唐(公元618——907年)

公元618年,少林寺和尚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乱。

太宗时尉迟敬德善“空手夺槊”。与元吉较技,三夺其槊。

公元643年,太子与元昌,各统一队,进行被氇甲、操竹槊、大呼交战的娱乐。

公元657年,唐高宗从各地召募民间武术家。

公元702年,皇帝诏曰“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公元703年,皇帝诏曰“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当朝以奖赏与称号鼓励军士习武并颁有“猛殷士”、“矫捷士”、“伎术士”等称号。

公元767年,著名大诗人杜甫写成《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

公元850年左右,阙名著有《剑侠传》。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公元923年,庄宗召见“角抵”名手李存贤并封其为“大将军”。

当朝出现精通“角抵”与“拳法”之武术大家,诸如:李青州、王愚子、谢建、姚佶耳、李长子、石拳能等。

宋、元、辽时代

宋《公元960——1127》

调露子著有《角力记》。

宋神宗时首创“保甲法”,并强调民间练武。另在武成庙侧建有“武学堂”。

公元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

时有民间武术大家李全擅长枪法,圈内称其为“李铁枪”。其妻杨氏精“梨花枪”,号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全国各地先后出现“弓箭社”、“锦标社”、“英略社”等演武做功组织。

当朝许多表演场所中,首次出现身怀各种武技的跑江湖卖艺之人,其中有擅长“角抵”、“相扑”、“拳法”、“器械”等技法演示者。

北宋时期,每年十月十日“天宁节”,皇帝大宴之际必有宫廷禁军或御前带刀侍卫演示各种武艺精华。

日本刀术法技法首次流入中国。

军中将领关胜、米信等以善大刀著称。

首次出现“十八般武艺”的之名称。

南宋时期,钦定御前带刀侍卫选出120名膂力过人者,组成“相扑营”(别称“内等子”),专供官廷庙会与节日表演所用。

元(公元1271——1368年)

当朝武艺大家王英善用刀术,圈内称其为“刀王”。

当朝武艺大家邓弼善始双剑,圈内称其为“剑王”。

公元1356年,红巾军起主并攻入嵩山少林寺。众寺僧逃往山东避难。

当朝首次出现武术与戏剧交融而成之“武戏”,诸如“李逵负荆”、“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三战吕布”等。

中国武术发展起源史略

明代

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

陈卜一家由山西迁至河南温县,改住地名“陈家沟”。其九世孙陈王廷继承家学并创陈氏拳械体系。

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年)

姬际可生于山西蒲洲,后创“心意六合拳”。

嘉靖年间,少林寺僧月空受当朝都督万表檄书,率僧徒三十余人从军抗倭。

首次出现“内家”武当派与“外家”少林派之武术派别。

明代流传的拳法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锦张乔石新技术开发区、巴子拳等。

山东李半天以擅跌法著名。

千跌张以擅跌法著名。

鹰爪王、唐养吾以擅拿法著名。

张伯敬以擅打法著名。

嘉靖间,当朝著名武术大家张松溪、单思南、王征南等以擅内家拳著名。

当朝著名军事家、大诗人唐顺之撰《峨眉道人拳歌》,述峨眉拳特点。

武当派“太和门”定型于中国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当山并选址“真庆宫”。

武当派“太和门”祖师邓坤伦首创“五毒殛手”与“神化五毒”特绝秘技。

公元1449年(英宗十四年)

山西民间武术大家李通精十八般武艺并赴京师执教。

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著成《纪效新书》。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俞大猷至嵩山少林寺,观寺僧练棍,并选二僧随军军学习实用棍法三年。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俞大猷著成《剑经》与《射法》。

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成《练兵实纪》。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何良臣著成《阵记》。

公元1591(万历十九年)年前后

日本国武术家小笠原源信斋到中国学练民间传统武术。

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大诗人唐顺之著成《武编》。

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茅元仪辑《武备志》问世。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程宗猷著《耕余剩技》问世。

公元1624年(天启四年)

天台山紫凝道人假托佛教祖师达摩编著《易筋经》。

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陈元斌到日本江户授拳。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独臂神尼”创编内家拳法——“百花手”。

清代

清初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王朗创编“螳螂拳”

1661年(顺治十八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吴钟生于河北庆云县并精研与传播“八极拳”。

1662年(康熙元年)

当代著名武术大家吴殳著成《手臂录》。

1676年(康熙十五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黄百家著成《内家拳法》。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拳械创始人陈王延逝世。

1724年(雍正二年)

苌乃周生于河南省汜水县苌村。后成为“苌氏武技”的创编与传播者。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前后

当朝民间武术家公相君在日本国冲绳传授拳法。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

陈长兴生于温县陈家沟,后成为陈式拳械的重要传播者。

1799年(嘉庆四年)

杨露禅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从陈长兴学艺,并在北京自创“杨式太极拳”。

1808年(嘉庆十三年)左右

董海川生于河北文安。后融汇武技与道家修炼术,自创“八卦掌”。

李洛能(飞羽)生于河北深县,后得“心意六合拳”技法并改名“形意拳”,且广传门徒。

1809年(嘉庆年十四年)

宋迈伦生于河北省冀县。得“三皇炮捶拳”后在北京创办“会友镖局”,并传授炮捶。

1812年(嘉庆十七年)

武禹襄生于河北省永年县。自1850年起,相继从杨露禅和陈清萍学陈家沟拳法,并自创“武式太极拳”,编撰《太极拳谱》。

1823年(道光三年)

武当“太和门”的传播者李德源在山东蓬莱出生。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广州名拳师颜浩长、韦绍光率众手持长矛、大刀、棍、靶等在三元里攻打入侵英军,并令侵略者败逃。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尹福生于河北省翼县,后得董海川传艺,自成一系创“尹氏八卦掌”。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清道光帝诏曰皇族之“八旗子弟”重武艺学骑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大刀王五”王正谊生于河北省沧县,并得肖和成、李凤岗嫡传,后在北京开设顺源镖局。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一代掌门李德贵在山东蓬莱出生。

1853年(咸丰三年)

蔡玉鸣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后创编“南派少林五祖拳”。

1861年(咸丰十一年)

孙禄堂生于河北省完县,后创编“孙式太极拳”并著有《拳意述真》等五种专著。

1862年(同治元年)

董海川居住北京并以“八卦掌”传给后人。

1865年(同治四年)

少林派武术大家且后任河南嵩山少林寺“当家大和尚”(又名住持)之职的英三杰在河南出生。

1870年(同治九年)

雄县刘土俊居住北京并传授“岳氏散手连拳”。

吴鉴泉生于河北省大兴县并随父精习“太极拳”,之后创编成“吴式太极拳”而广收门徒。

1874年(光绪元年)

武当派“太和门”第十代掌门邓钟山老先生在湖北省均州武当山“真庆宫”著书立说,并花费五年时间手抄稀世孤本——《图说功家秘法宝藏全本》。

1881年(光绪七年)

武当派“太和门”第十代掌门、盛名于当朝南北方十七省之“独行大侠”邓钟山老先生,因清王朝重臣、东阁大学士兼两江总督左宗棠重金相邀,由武当山“真庆宫”来江宁府传艺,并收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为“太和门”第十一代掌门(传授该门派“四大功种”等)。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逝世。

武术研究家王祖源编撰《内功图说》并刻印出版。

1886年(光绪十二年)

当朝宫廷画师杨心佛创作江南女侠黄春燕(武当“太和门”第十一代传人)画像。

1888年(光绪十四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掌门李松如在江宁府所辖江陵县出生。

1894年(光绪二十年)

日本国冲绳地区的空手道名家文由东瀛来中国福建省向当地民间武术家学练“地术犬法”。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源起山东等地的“义和拳”四处设坛且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武术。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继任掌门李钟奇在江宁府所辖江陵县出生。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全国各地精通武艺之爱国人士纷纷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功夫抗拒入侵者。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清王朝宣布废止武举制度。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何子友在四川苍溪出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中国江南地区举行首届学生运动会,共有来自苏、浙、皖、沪等省的86个学校参赛;其运动会开设武术搏击等运动项目。

1910年(宣统二年)

上海都督陈世美向孙中山先生极力举荐广东中山县尹锐志、尹维俊姐妹作为其保镖。“尹氏姐妹”在众人面前显露“五毒殛手”后即为孙中山先生所信任并将其聘为贴身保镖(此为孙中山先生唯一聘用的两位贴身保镖)。

社会名流陈公哲等人支持武术大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三个月后,霍元甲因病逝世。

1911年(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暴发。孙中山先生率众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并设都于南京。

孙中山大总统礼聘武术大家朱振英为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尹氏姐妹”凭借自身武艺精华保护孙中山由沪抵宁并数十次挫败清廷数十次所遣刺客前来刺杀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阴谋计划。

北方诸名武术大家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并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武术。

山东济南驻军统领马良根据中华传统武艺精华中的基础拳术器械招法创编成“中华新武术”系列并试图在全国进行传播(但数年后流产)。

上海“精武体操学校”更名为“精武体操会”。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二年)

由海外留学归来的武术研究家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于北京。

1914年(民国四年)

上海“精武体操会”又在沪另附设三个区级分会。

1915年(民国五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的人士所提畅议并通过“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之提案,同时将其写入即将颁布施行的全国各级学校的《军队国民教育实施方案》。

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全国专门学校联合会”分别通过山东代表的提案,决定将热衷于推广中华传统武术的人士马良所组织编写的《中华新武术》系列教材列为各级学校的“正式体操”。

1919年

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的吴志青等人发起组织“上海中华武术会”。

“精武体育会”分别在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顺庆等城市设立分会。

陈品三完成《陈氏太极拳图说》。

济南镇守使马良组织“技术大队”。

1920年

“精武体育会”相继在国外的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西丰、森美兰、怡保、金宝、马六甲等华侨聚居地,成立“华侨精武体育会”。

1921年

民间武术大家、“虎鹤双形拳”之创立者林世荣在广州地区发起慈善捐款活动并组织其众多弟子进行武术表演以筹款项。

1922年

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体育》季刊,并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武术。

在济南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年会,“中华武士会”主要成员吴志青提议:“请以中国武术为中国体操,规定为体育上之必修科,编入教授细目,俾普及全国学校,发扬国民固有之精神,并编定教科设法试验。” “中华教育改进社”经讨论研究和决定不予认可。

1923年

马良、唐豪、许禹生等一批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之人士联合发起,并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来自京、津、沪等众多省市的近30个武术社团组织数百名选手到会参赛并演示各武术流派之传统武术技艺。

“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组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年会并发布决议案第六件为:《在体育组内设中国武术研究股,组织委员会以谋中国武术的改进》之议案。

1924年

“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并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项目,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评分规则。

上海“中华武术会”创办人吴志青在“中华教育改进会”与“全国体育会年会”上提议《请规定武术为体育课必修科提案》,但遭到与会者议否决。

1925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在长沙举行第十一届年会并通过有关《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武技案》之决议。

1926年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协助西北军退役将领张之江等人在南京筹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与此同时,以国民政府之名义通电全国各省、特别市政府,督其在当地招募并推荐精通中华传统武艺的国术大家来南京聚集以成立“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筹)首期教授班(又名“高级教练员集训班”)。

同年,来自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及特别市的57名精通中华传统武艺的国术大家诸如童仁富、王任福、刘云龙、严度万等集聚南京并协助张之江等筹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

1927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掌门李松如先生显示“神化五毒”——在南京上新河面粉厂一招殛敌即令五名拦路抢劫且有血债之土匪当场丧命。

1928年

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宣告成立。冯玉祥、张之江分别担任名誉馆长与馆长。

同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行“国术国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