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要同学们先到讲台上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女儿小雪一听到要上台就开始非常不安,还没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开始紧张。在老师喊到小雪的名字的时候小雪的手心就全是汗,因为太过紧张,小雪在讲台上只说了一句“大家好,我叫小雪。”就跑下讲台。

小雪回来的时候和我讲,那天自己上台肯定非常糟糕,其他的同学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说自己喜欢的东西,学过的特长。最后小雪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很糟糕?”

小雪让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每次只要有要演讲的任务我就会十分抗拒,极力推拒的经验,后来,我的老师告诉我,我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心理素质太差,上台前一紧张,让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在演讲上发挥自己的本事。

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后来我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词:“自我效能感”,然后就开始有目的地调整自己临场的“心理素质”。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跟泛泛意义上的“心理素质”不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目标,“自己一定能做到”的自我感觉程度,是一种无论峭壁有多高,只要拼命努力就能跨过困难的心理力量。

例如我和小雪上台演讲会紧张这种情况就是一种演讲自我效能感不良。但是小雪在跳舞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就比较好,在去陌生的环境里表演,小雪从来都不会紧张,她在跳舞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并且喜欢在大家面前表演。在跳舞上有自我效能感的小雪,非常相信自己能够在跳舞方面有极其出色的表现,即使有一点紧张,在我的提醒下都能成为上台前的兴奋感。

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自我效能感差的人在做事之前就会否定自己,小雪说,那天上台前她一直在想,“我根本不会在大家面前做演讲啊,要是没有这个环节就好了。”

自我效能感有什么用?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写出《哈利·波特》的J·K罗琳在投稿的时候被十几家出版社拒稿,当时的罗琳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新人,出版社的许多编辑看不起罗琳的作品,很多出版社看都不看就退了罗琳的稿件,甚至当时有刻薄编辑说因为罗琳是一个女人,所以杂志社不登她的作品。但是罗琳没有放弃,最终她取得了成功。

这是因为罗琳有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写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驱动力。许多屡败屡战的成功人士都需要这样高的心理驱动力。

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罗永浩被称作第一代网红,在互联网上,许多人都知道他丰富的创业经验,但是很少人知道,罗永浩当年也是一个后进分子,在高中的时候他就退学只身一人闯荡社会。在经历了一段贫穷的生活以后,他决定去俞敏洪的新东方当一名英语老师。

俞敏洪也是一个自我效能感极高的人,他为了考北大一共考了三次,第一次英语只考了33分,如果是看文的各位,想必很多人就会放弃北大了,英语33分考什么北大是不是?但是俞敏洪这个倔强的人考了三次,最后英语拿了95分,上了北大。在毕业以后甚至搞起了“新东方英语”,老罗入职的时候俞敏洪给了三次机会,最后一次试讲,老罗终于通过了,这个高中退学的学渣进了新东方。

不说老罗确实有什么实绩,但是他的每一次创业和努力都是依靠自己内心的自我效能感顶着上的,我们想要成功,首先需要的是踏出第一步,而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能让自己的第一步走得非常的自信。

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我这么鼓励小雪,“你第一次上台紧张是很正常的,第一次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不能逃避,妈妈以前也这样,我逃了好多年,一直觉得自己不行,后来我自己上了几次以后又觉得没什么。”

但是很多孩子知道道理,做起来却很难,这时候家长可以这样做

模拟场景,多次练习

这是我自己最常用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临场前紧张是因为自己做的准备不够多。很多人说,中国的小孩在考场上的心理素质最好,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感谢应试教育,在中国学生的教育里,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经历了许多场考试,那么在临场考试上就比那些没有经常考试的人多了自我效能感。把应试的经验搬到其他事情上我们就可以这么做,在重要的考试,比赛前,多做几次模拟排练,有了经验就什么都不怕。

娃一演讲就紧张?多半是自我效能感太低,2招带娃远离“紧张”

后来我教小雪,“妈妈当你的老师,爸爸当你的同学,现在你站在沙发上,把那里当讲台,多练几次,爸爸妈妈陪你。”以后小雪有了同样需要演讲的作业,我和它爸爸都会充当她的观众,小雪渐渐学到了点技巧,甚至喜欢上了英语演讲,喜欢在我们面前讲老师布置的作业。

预设多个解决方案

除了模拟场景多次练习以外,准备多个应对方案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很好的一个方法。俗话说,方法总比困难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培养孩子这种方法,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引导孩子思考多种方案解决困难。

在预设方案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到方案的成果,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能有一样的成果。预设方案是为了让孩子更有准备,不是让孩子盲目地冲上前,有方案,由有结果,难么孩子就会直观地了解到方案的结果,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自己能接受后果的方案。

例如孩子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一道不会写的选择题,那么可以有一下几个方案和结果:

方案一:放着最后做,结果:最后可能没时间做,可能忘记做,也可能交卷之前做出来了;

方案二:随便填个选项,结果:可能懵中了,也可能错了;

……

训练的次数多了,孩子以后遇到事情内心肯定是先想办法,而不是先想“我做不到怎么办?”。

结语

自我效能感不是单纯的自信,很多自卑的人也能在某个方面有自我效能感。徐锦江在生活上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他在生活中会因为自己不合群自我怀疑,但是他的一幅画能拍出千万。画画好的他经常开画展,展出自己的作品我们不能改变自己人格,但是能改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儿童来说,人格还没有定型的他们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自己的人格塑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