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紧张,恐惧有那些人需要心理求助

与你同在

从2019年12月开始持续至今,发生了波及范围广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让我们中国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变得非同寻常,本来万家团圆的日子,变成了闭门不出、各自居家、自我隔离,欢乐的时光被笼罩上了紧张、恐惧和担心的气氛。即便是居家独处,每天爆炸性的资讯也将我们团团围住。实实在在发生的大范围疫情确实足以让大家恐慌,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一、疫情来临时,

可能有哪些心理反应

当疫情使人感到生存遭威胁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思维和行为变化在内的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情绪体验会更加敏锐,但压力过大或持续过长时,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情绪(过度紧张、恐惧、担忧等)、害怕、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惊恐万状、情绪失控、哭泣喊叫等。

思维方面,积极的一面在于能够更加警觉和集中注意力,不让危机之外的事情干扰注意力。但不利的一面是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一“ 选择性注意”,例如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反复查询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和周围人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个体还可能会感到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或者无法做出决策。有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犹豫不决,来来回回地想,怎么考虑都放心不下,出现“思维反刍”的情况,即思维像食草动物消化食物那样反复咀嚼。

行为方面,积极的一面是由于体内有更多肾上腺素和血糖的调动,脑部和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短期内个体可以更快地、积极地采取行动。当然,也有的人感到惴惴不安、坐立不宁,有的会通过重复行为获得安全感,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测体温、大量进食、咬指甲、抠手皮等,有的不断地囤积食物、水、口罩等用品。此外,也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发呆、懒言懒语、动作迟钝或逃避等行为。

无论您或您的孩子处于上述的哪一种状态,所有这些心理反应都很自然,并不代表一个人心理脆弱、软弱、胆小或者“怂”。 我们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就可以尽可能地把这些心理反应调整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二、哪些情况需要寻求心理帮助?

大疫来临,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绪、思维、行为的反应。我们的身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驱使的“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使我们趋利避害、更好地保护自己,但如果反应过激只个体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并且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那么在发生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心理援助呢?

(1)被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出现一系列自我无法调节的情绪问题;

(2)被隔离或限制居家,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紧张、焦虑,无法适应特殊的生活,伴随着严重的主观痛苦,甚至是睡眠问题,这些人可能对疫情存在过度的应激反应。少数人因为过去存在一些心理疾患或困扰,被此次疫情所激发或加剧,因此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兴奋性过度,或者睡眠问题,比如失眠、早醒、噩梦,因为烦躁有时还会和家人朋友发生一些冲突。如果已经严重干扰到正常的生活或作息,并且带来很大的痛苦感,就需要进行心理介入和干预。

疫情当前,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疫情当前,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紧张,恐惧有那些人需要心理求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