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盤州市(盤縣),為2017年國務院批准新設立的一個縣級市。盤州市由貴州省直轄,六盤水市代管。是貴州西大門,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有著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和大企業集中等優勢,被譽為"滇黔鎖鑰"、"川黔要塞"、"金三角" 及世界古銀杏之鄉-中國金色妥樂。該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深厚,自古即為商賈雲集之所,財富物豐之地。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小衝墓群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翰林街道(2013年從紅果鎮析置成立)東約兩公里的華屯村後月亮山 ,墓群在2008年六盤水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普查工作中被發現並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衝墓群為張氏、鄧氏家族墓群,形成於清康熙、光緒民國至今,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墓群坐東向西,共有牌坊式石碑一百二拾餘座,另有"清贈登仕郎"張仕瑤六角亭狀碑,分為三層,碑通高5.1米,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雕刻工藝精湛。墓碑兩旁高地上有華表一對,高5米有餘。後山平緩逐步上升,氣勢恢弘,左右山崗隆起,墓群前有一塊平地,平地中間有一直徑70 米的圓形池塘,塘中間砌有一園型花臺,左右靠岸池壁兩側各立一石砌臺柱,上各設有直徑2 米的石香爐。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小衝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墓群主要集中了張、鄧二姓人家的祖墳,其中清朝時期的墳墓有60餘座,民國時期的有50餘座,近年的有30餘座。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餘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等。

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聖碑和龍爪捋須碑極為罕見。雕刻工藝精湛,雕刻手法多種,圖案內容極為豐富,省內少見,圖案構思巧妙,手法誇張,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墓碑的造型、構圖、圖案內容、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了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的精神價值。為研究貴州地區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小衝墓群是研究盤縣漢族地區清代到現代石刻藝術演變、人文歷史、風水學說等方面珍貴的實物資料。

1、 鄧氏家族

小衝碑林所在地是翰林街道,這個極具文化內涵的名稱,源於造就小衝碑林的其中一大家族——鄧家出的一位名人,鄧載馨。就因為有了鄧載馨這位"翰林",所以,在遠離京城數千公里的西南蠻荒之地的盤州,有了很多叫翰林的地名。現在,不僅有過去留下的翰林院,還有新近命名的翰林街道。在小衝碑林內,就安葬著鄧載馨的父親文林郎鄧元英,還有其他眾多各有成就的鄧氏族人,修職郎鄧萬端、登仕郎鄧為霖、處仕郎鄧級三……


鄧載馨(1751-1808年),字芳廷,號蘭溪,系盤縣紅果人(普安廳)清朝七進士之一。 因其父鄧元英曾在廣西上林縣任縣尉,後又補授江蘇泰興縣(現在的江蘇泰興市)縣尉,於乾隆辛未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閏五月二十日,出生於廣西上林縣。 鄧載馨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舉,十五歲的鄧載馨通過縣級的院(童)試,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公元1777年),二十六歲的鄧載馨參加了省一級的鄉試,考中舉人。又過了七年,乾隆四十九(公元1784年)甲辰歲,三十三歲的鄧載馨參加了殿試,以第三甲四十九名的成績中了進士。由於德才兼優,殿試後被選為庶吉士,得以進入內弘文院下設的庶常館繼續深造,於丁未(公元1787)年散館授職翰林院檢討,補充到國史館當纂修。

兩年後,己酉(公元1789)鄧載馨通過考試被選拔到湖南省任副考官。公元1796年,嘉慶皇帝榮登大寶,補授四十五歲的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其職為"分察百寮,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官職為從五品,"品秩低而權限廣"。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他奉命為欽差,到山東濟寧檢查水上運務工作並巡視濟寧城區事務。嘉慶三年(公元1799年),調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官制,初制,十五道監察御史滿漢均為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七品,康熙六年(1667)升為四品,九年改為七品。

雍正七年(1729)定滿洲由員外郎,漢軍由郎中,漢人由侍讀、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補授御史者為正五品;由中、行、評、博、行取知縣補授御史者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1752)一律定為從五品。)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被調回北京,協理京畿道事務。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在每三年一次的"京官"政績考核中,五十歲的鄧載馨被評定為"京察一等加一級",並奉命直接掌管京畿道事務。隨後調任山東萊州府知府。

在吏部考核時被定為"卓異",並受到了嘉慶皇帝的親自接見。因其政績突出,又奉命兼任了"登萊青兵備道印務"(即登州、萊州、青州等地最高軍政機構的長官)共四年。1808年,又遇"恩科",鄧再馨再次得以考試通過,並得到提拔使用,調回京城參與管理科舉考試的事務。嘉慶十三年(1808年)冬月,鄧載馨在京城不幸病逝於任內,享年五十八歲。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1809年八月,他的二子鄧受璜將其棺槨護送回老家蛾螂鋪(現紅果鎮蛾螂鋪社區),於當年冬月安葬,並根據皇命及當地習俗,買地安置墳塋,並刻石立碑以敘其身世始末。他的墓碑,鐫刻有嘉慶皇帝聖旨的誥封碑和購置墳塋的土地碑以及所立的石圍子現在依存,碑文的絕大部分字跡還能辨認。由於墳塋立石圍子是件新鮮事,蛾螂鋪、華家屯一帶的老百姓就直接把鄧載馨的墳塋所在地的地稱為"石圍子",也直接稱呼他為"鄧翰林"或"翰林院",一直沿襲至今。

傳說鄧載馨曾是嘉慶皇帝的老師,沒有翔實的文字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是,他的書法造詣頗深,父母的碑文全是他親自撰書;他手書的"天地君親師位"的拓本現在在華家屯尚有留存。其墓尚存,碑正中陰刻"皇清誥授朝議大夫顯考鄧公號蘭溪府君墓"。墓前25米處,分左右豎兩根八稜石華表,高約5米,頂雕蹲獸。墓左側約11米處立嘉慶帝誥封碑,碑面刻誥命文,共13行。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月亮山的傳說。月亮山位於盤縣紅果鎮,從華家屯那個方向看,就像一尊哈哈而笑的佛,因此又叫"佛山"。月亮山的南、西、北三面山勢較緩,唯東面山勢陡峭,頂部呈一絕壁。絕壁下面有一深廣數丈的洞穴。山的東向有一個村寨叫蛾螂鋪。寨中住有鄧姓人家,過去出了不少為官食祿的人。其中以乾隆年間在翰林院任職的鄧載馨最為聞名。相傳,鄧載馨的祖上,有一位老人去世的時候,請風水先生尋找安葬死者的墳地,當地習俗叫做"瞧地"。

風水先生瞧好地後回到東家(當地稱死者家屬為東家)休息,到了深更半夜的時候,風水先生的徒弟問:"師父,你說能出貴人的寶地是在哪個位置?"風水先生說:"在左邊一尺二寸!"恰巧,東家有一兒媳生孩子不久,這個兒媳在"坐月子"期間喜歡白天睡覺,晚上的睡眠極少。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風水先生對徒弟說的話,被她聽得一清二楚。第二天,東家照風水先生預先說的位置去"打井"。東家的這個兒媳突然對打井的人說:"你們打井的時候往左邊一尺二寸那個地方打,那裡才是真正的風水寶地。風水先生自知無意之中洩漏了"天機",就和東家爭辯說:"你們不能把死人埋在那裡!"。東家問:"為什麼不能?"風水先生說:"如果埋在那裡的話,我的眼睛會瞎的,除非你們負責養我一輩子,並且要養老送終才行"。東家說:"行,我們養你一輩子。"於是,風水先生就對東家墳山的坐向做了調整。說也奇怪,過了一段時間,在鄧家後院裡就會看到西面山上絕壁中央有個月亮在隱隱發光,而風水先生的眼睛也有些昏花起來。

石壁上的月光越來越明,風水先生的眼睛越來越昏花。石壁上的月亮明瞭,風水先生的眼睛真的就瞎了。從那以後,一到晚上,石壁上明亮的月光照著鄧家的公子讀書寫字! 照著鄧家的小姐織布繡花。而更為奇特的是,石壁上的月光只照射進鄧家的後院,別的地方卻照不到。

後來,鄧家果真出了不少為官食祿,享受榮華富貴的人。如登侍郎鄧天鶚、鄧為霖、鄧履厚、文林郎鄧元英、鄧漁磻、修職郎鄧萬瑞、鄧受瑄、乾隆己酉科拔貢而官都勻府教諭鄧再高等,其中以鄧再馨最為學富職顯。話說風水先生師徒被鄧家安頓下來後,他的徒弟住了一段時間就到其它地方尋找風水寶地去了。風水先生一直被鄧家視為上賓。開始的時候,風水先生和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經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風水先生開始不習慣那樣的生活,總是多多少少地幫助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而鄧家也像對待家人一樣安排一些事情給他做。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由於鄧家的男人都到外面去做官了,家裡的一些粗重活總是缺少人手,鄧家有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叫風水先生去做。有一天,風水先生的徒弟回來看望師父,看到師父竟然在給鄧家衝確。就情不自禁地說:"師父,要不是徒弟多嘴,讓師父洩漏了天機,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徒弟一定要到外面去拜師學藝,想辦法讓師父的眼睛重見光明!"若干年後,風水先生的徒弟回來了。他對鄧家說:"師父當年瞧的地,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要是在月亮旁邊用幾摞瓷碗砸成碎片鑲一條路上去,山上的月亮會更亮,鄧家會更發跡。"

鄧家信以為真,就按他說的圖案鑲嵌一條路上去。過了一段時間,風水先生的徒弟發現絕壁上的月光漸漸暗了,而師父的眼睛也能看到些許光亮,就藉故帶著師父一起離開了。風水先生離開後,月光漸漸變暗,最後竟然一點月光也沒有,只有一個月亮形狀的印跡。後來,有個在鄧家見過月亮發光的細心人看出:用瓷碗碎片鑲成的圖案,形狀猶如一隻在緩緩蠕動著的大蜈蚣。於是就囑咐鄧家用石灰把月亮塗亮,把這座山叫做"月亮山",以保家運昌盛。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六角形亭子式墓碑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六盤水日報相關報道

二、張氏家族

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小衝碑林,安葬的張氏和鄧氏兩個家族的先人,可以說這兩個家族共同造就這一文化奇觀。而兩個家族的後人也對此極其榮耀。兩個家族共襄的奇舉。碑林的前方,平地正中一個千餘平方米的水池碧水盪漾,池內左右竟各自立一個直徑1米多的大香爐。香爐建在水池中,燒香必須渡水而去嗎?正當大家詫異時,老先生說,因為池內有水會起晨霧,溫差變化時池內也會升起嫋嫋煙霧,所以張、鄧兩家的後人就在此修了兩座香爐,當煙霧升起,仿若香爐飄出的縷縷青煙,恰似後人供祖、祭拜。如此的巧妙構思,不禁讓人讚歎。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六角亭碑,顧名思義就是六角形亭子式墓碑。墓內安葬的是"皇清應贈登侍郎"張仕瑤,建於光緒三十二年。整座碑就是座三層小亭,每一層石柱連接,頂設飛簷。站在碑下,往上仰望,只覺碑頂直衝雲霄。聽老先生說,碑通高5.1米。碑的底層正面兩亭柱刻有對聯,柱下立一對石獅,整個刻工流暢、奔放、自然,線條厚重,韻味古樸;墓誌銘在二層,邊上亭柱為浮雕祥雲盤龍柱;三層頂為樓狀,亭頂為六角欑尖頂,葫蘆寶頂,亭柱為竹柱,還刻有祥瑞鳥獸。六角亭碑的構思、工藝,堪稱一絕!

墓碑兩旁高地上有華表一對,高5米有餘。後山平緩逐步上升,氣勢恢弘,左右山崗隆起,墓群前有一塊平地,平地中間有一直徑70 米的圓形池塘,塘中間砌有一園型花臺,左右靠岸池壁兩側各立一石砌臺柱,上各設有直徑2 米的石香爐。但小衝碑林的珍貴、尊榮哪能僅僅如此。還有為紀念張氏先祖舒夫人26歲守寡守節受乾隆皇帝頒旨嘉獎,將中原文化和盤州地方文化融於一身、刻有"麒麟吐玉書"和"彝族火圖騰"的"五龍捧聖旨"節孝碑;在碑林的兩山丘,還有用精石打造的一對華表,兩對單鬥簷杆;還有兩座刻有康熙和乾隆帝敕封的"誥封碑"……數之不盡,無不顯示出碑林的門庭光輝。

據考證,在中國古代是"墓而不墳",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樹標誌。後來逐漸有了地面堆土的墳,又有了墓碑。自漢朝以後,刻碑的風氣開始逐漸盛行,幾乎處處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宮室之碑、橋道之碑、壇井之碑、家廟之碑、風土之碑、災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觀之碑、託物之碑等。前人實行,後人效法,中國的名勝古蹟,均有"碑石林立"的特色,而小衝碑林可謂正是這一風尚的例證。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古舊的墓碑,歷史的印記。來源:六盤水日報

據盤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文管所所長羅永周介紹,小衝墓群被納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有它的原因。小衝碑林是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在盤縣區域的重大發現。此前,六盤水市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210處。經普查,數量上升為557處,新增347處,總量是原來的2倍。2013年,小衝碑林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方面,墓群集中,保存完好。墓群內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餘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為研究貴州地區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另一方面,墓碑營造工藝精湛,思想性、藝術性價值極高,省內少見。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聖碑極為罕見。整個碑林圖案構思巧妙,雕刻手法多種,手法誇張,圖案豐富,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均可作為例證。可以說,墓碑的造型、構圖、圖案、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小衝墓群是研究盤縣漢族地區清代到現代,石刻藝術演變、人文歷史、風水學說等珍貴的實物資料。"

盤縣小衝墓群(七批國保)

站在六角亭碑前,述說祖上的榮耀,82歲的張英美老先生備感榮光。來源:六盤水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