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堯舜正位,禹湯安民。成周子眾,各立乾坤……”

  祖先崇拜,歷來是華夏子孫的傳統。《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上古之時,祭祀之事乃國之大典,其地位甚至在戰爭之上。然而在歷史進程之中,出現了莫名的一幕。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乏,眾說紛紜,遵循祖先崇拜的我們,卻發現三皇五帝的分類有好幾個版本,甚至互相沖突,許多人都傻傻分不清楚,你說鬧心不鬧心?

  不急,今天來個“撥亂反正”。拿些靠譜的資料,以及一套靠譜的邏輯來分析到底誰是靠譜的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炎黃二帝

  要確定合理的三皇五帝,首先要找到一位古代權威的人物來佐證。何為權威?正史有載,歷史留名,年代相近,且地位高、影響大、官方認證等等。這些條件列出來,如果有符合的人物,你會不會很認同?

  始皇帝絕對滿足以上條件,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會反對這位千古一帝的權威性。

  為何要找秦始皇?“功蓋三皇,德高五帝”這個不必多說吧。許多人知道“三皇五帝”都是通過史書之中秦始皇的作為這一途徑。始皇帝平定六國,一統天下,歷數功績,自認功蓋“三皇五帝”,然後自稱皇帝。追本求源,這件事上如果忽略秦始皇的作用明顯是不夠完善的。

  以秦始皇作為標杆,有很大的好處。既然始皇帝是認可三皇五帝的,那麼有些傳說中的人物就可以去掉了。

  誰呢?自然是秦始皇時代之後出現的神話人物。把秦始皇之後出現的,或者地位上升的神話人物,強行加到他的認知裡,這是不合理的。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秦始皇雕像

  想要去掉某位人物,就要有個大概範圍。經常被認為是三皇五帝“備選人物”的有:盤古、女媧、伏羲(太昊),燧人、神農(炎帝、赤帝)、黃帝、祝融、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主流的人物基本就這麼多了,還有非主流的就不再多說了。

  這裡肯定有人不樂意了,因為

首先去掉的就是盤古和女媧。

  盤古固然是“創世大神”,但他需要被排除也是毫無疑問的。原因很簡單,時間不對。上文所列的所有神話人物,全都可以在先秦典籍裡找到(包括《山海經》和《楚辭》等),只有盤古在先秦時期是絲毫沒有記載的,甚至漢朝都沒有。這麼一位“創世大神”若有傳說,是不可能沒有記載的。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盤古開天


  說漢朝的《史記》偏向正史還有情可原,那麼記載大量神話的《淮南子》(西漢所著)及其他兩漢時期典籍,都絲毫未提盤古之名。由此可知,秦漢之際沒有關於盤古的傳說。

  事實上,第一次出現盤古之名的記載是在三國時期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不少人認為盤古源於《山海經》燭龍這一形象,其理由是二者能力相似,經時間演變而成。

  《山海經》中記載的燭龍:鐘山之神,名日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啟之東。

  不管是真是假,盤古之名初現,與秦始皇相隔四百餘年,明顯秦始皇是不太可能知道盤古大神之名的。

  相比於盤古而言,無疑

女媧是一位更加古老的女神。先秦典籍多有記載,但可惜的是,先秦時期女媧的地位並沒有想象的高,多以母性崇拜的女神形象存在,也沒有“女媧補天”的說法。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女媧造人

  《山海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有記載,但卻沒有肯定其地位,其形象頗為含糊,此時的女媧也不太可能是“三皇”人選。《山海經》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神話體系,女神也不只女媧一位,至少記錄了十位以上的女神,有西王母、精衛、女魃、羲和等等,她們或有神通,或有來歷,而女媧是不算出彩的一位。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女媧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女媧


  沒有創世的記載,當然也不會有創世神的地位。《楚辭》之中也描述不多,一定程度表達了母性崇拜,無疑是“母系氏族”時期流傳下來的傳說,但同樣沒有補天之說。

  女媧補天造人之說多來於漢朝及其之後的朝代,第一次記載是在《淮南子》(西漢)之中,其後還有《太平御覽》《風俗通義》等。女媧屬於秦朝之後提高地位的神話人物。因此,女媧雖然被後代認為是創世之神,卻也不入始皇帝口中的“三皇五帝”之列。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女媧補天


  這是位足以後人膜拜的大神,排除的心疼。但法家的代表作《韓非子》有記載: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是秦始皇之臣,不論此書是否為韓非所作,起碼是秦漢時期的作品,總是能表明態度的。“王天下”充分說明,推舉的是“人王”而非“人皇”。

  相反,若燧人氏是秦始皇認為的“三皇”,作為人臣的韓非應該不會稱之為“王”,這不符情理。另外,燧人氏若為秦始皇口中的“皇”,還有一點不合理,這與其他人物有共性的問題,稍後再說。

  祝融為皇之說,也是經不住推敲的。先有三皇,後有五帝,古有秩序禮法。祝融之說來於《風俗通義》,這是記載民俗的體裁,時間上已在先秦之後。

  此外,不論是《山海經》記載祝融為炎帝后裔,還是《史記》記載祝融為黃帝后裔,都不可能把子孫凌駕於先輩之上,若祝融可以為“皇”,“炎黃”反而為帝?祝融之功德大於炎黃?這也是難以理解的。同樣還有其他不合理之處,稍後再說。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祝融


  如何求證三皇五帝的合理性?秦始皇啊!看他是如何跨越三皇五帝的,總是有說法的吧。還是那句話,“功蓋三皇,德高五帝”。其實很明確了,三皇有“功”,五帝有“德”,這是他們稱“皇”道“帝”的根源。若想求源,就不能繞開這兩點,“功”不好說,先說“德”。

  秦始皇之“德”,非儒家之“德”。別忘了,大秦乃以“法家”治天下,當時的儒家並沒有“獨尊儒術”的地位。

  說先秦之“德”,就要提到一個現在名聲不顯,但秦漢之際影響巨大的學派,“陰陽五行學”。其中的集大成者乃是戰國後期陰陽家鄒衍。熟悉古版《尋秦記》的,必然記得裡邊有個“鄒老夫子”,他便是鄒衍。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鄒衍


  鄒衍創立的“五德終始說”,貫穿整個封建王朝,自黃帝時期就已“論資排輩”。黃帝屬土德,之後還有夏木商金周火。哪怕到了後世明清時期也有,明朝自認火德,而水克火,所以清朝自認水德。袁世凱也愛湊熱鬧,自認火德,把紫禁城塗得紅紅火火,只是演了一場鬧劇罷了。

  鄒衍的“五德”指的不是道德,而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代指歷史變遷或朝代更替的規律,其理論源於春秋時期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

  秦始皇需要證明大秦一統天下的合理性,就沿用了這種傳播廣泛的學說,周為火,他就自認“水德”。在五行之中,水屬黑,因此大秦尚黑。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五德始終說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

  自齊威、宣之時,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史記》之中對秦朝“水德”的“官方認證”進行了頗為詳細的記載,周為火德,秦必為水德才能克之。大秦一統天下,務必要對得國的正統性、合法性和神聖性進行論述,這充分表明秦始皇對“五德”之說認可。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司馬遷


  除此之外還有記載:

  漢高祖東擊項羽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他即命立黑帝祠,稱為“北畤”,按時命人祭祀。

  這些證明“五德”之說在當時是深入人心的,至少是傳播廣泛的。白青黃赤黑之說的“五色人帝”,也是根據五德屬性才給予命名的。五行對應五色,白金,青木,黃土,赤火,黑水,這些詞語哪怕現在人說起來,也毫無頓挫之感。

  除了《史記》,《呂氏春秋》等史料也多有記載。漢高祖劉邦提問秦始皇之祭“四帝”。少了一帝,即黑帝,為何呢?簡單,贏姓乃黑帝顓頊後代,祭祀黑帝應該在太廟,故不與四帝同祭。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也可以換個思路想,始皇說三皇五帝,是要證明其政權更替的合理性,假如他沒有理由的胡亂選出一些三皇五帝,沒有一套根據,眾人都不認可,又怎麼證明政權的合理性呢?因此,拋開“五德理論”選“五帝”是不合理的。

  在先秦典籍之中,符合“五德”之說的“五帝”早已確定,即為上古“五方上帝”。

《呂氏春秋》記為:青帝太昊也稱伏羲(木德)、炎帝神農(火德)、黃帝軒轅(土德)、白帝少昊(金德)、黑帝顓頊(水德)。這也是秦始皇祭祀的“五帝”,也是劉邦說的,有白、青、黃、赤帝,又立黑帝。

  應該說,此“五帝”才是符合秦漢之際的“五帝說”。

  “五德”排位涉及朝代更替,時間上定有先後。因此,沒有時間次序的“五帝”,先天就不合理。這種符合先後次序的才可能是正確的排位。如祝融乃炎黃後裔,排於炎黃之前的說法,首先次序上就亂了。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黃帝像

  “五帝”已定,接下來就是“三皇”了,這反而有些難了。前文所列的“神仙大佬”,除了不符合被排除的,剩下的“神仙大佬”基本已經被“五帝”瓜分完了。堯舜禹?聖人也!但是沒有理由把他們列在伏羲或炎黃之前,且文章開頭就借用了一段古語,分明把堯舜禹列在“五帝”之外了,時間上也不符合啊。那豈不是沒人了?

  莫急,繼續尋根探源。

  那麼在先秦時期還有比伏羲及炎黃地位還要高的存在嗎?

  當然,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先秦時代的國君是不稱皇帝的,都稱“大王”或“天子”,那麼誰是天呢?

  許多人對昊天上帝(也稱皇天上帝)的認識都來於玉皇大帝,殊不知玉帝形象源於昊天,昊天上帝才是華夏自古以來祭祀的正神。這裡說的祭祀是指歷代正統朝廷認定的正神,基本未變過,直至明清都不例外

。有必要用史籍來說明一下。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玉帝

  先秦,《尚書》:“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周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漢書》:“後莽又奏言曰:……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

  及至明清。

  《明史》:洪武元年冬至,正壇第一成,昊天上帝南向。

  《清史稿》:“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穀,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

  這麼說吧,故宮天壇就是祭祀昊天上帝為首及一眾天神的場所,不然為啥叫天壇呢?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天壇


  此外,還涉及先秦一些用字的規則。在先秦時期及以前,對皇、帝、王、公、君,這五個字有著嚴格的規定。皇和帝是對天神的稱謂,上古大賢如炎黃二帝,因為祖先崇拜的緣故,也能稱得帝。活著統治者最高只能稱王,在夏商周三朝都是如此,比如紂王,周天子也是“王”的等級公,則是諸侯們的稱呼,如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君,則指風評好,品行高的人,如戰國四君子。

  重點來了,據《隋書·禮儀》記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太昊)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五行人帝,即符合金木水火土五德的五方上帝(隋朝也是認可的嘛),前文已說過。下邊這句話厲害了,人帝不得稱天!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皇”者:神靈也。其原始意義是神祇,也有天神的意思。

  皇和天在先秦時期大多是一個等級的,都是神靈一類。

  綜合以上,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在“三皇”之中,去找上古人族大賢可能本就是錯的!說白了,先秦古人要祭祀的“三皇”很可能是當時年代的神,而不是人。

  還有一個事實可以佐證,先秦典籍能稱“皇”或“天”,是找不到人族大賢的,哪怕是伏羲或是炎黃二帝。《山海經》之中的西王母,東王公在我們看來已屬上神,但也未能稱“天”道“皇”。這也是之前說“燧人氏”不被稱“皇”的理由,燧人氏無疑也是華夏始祖,但他是人,而不是神。我們尊其為“燧皇”,但卻不太可能是秦始皇口中“三皇”。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秦始皇別爭了

燧人氏神像

  先秦時期,較多以“皇”或“天”出現的,所知兩位,昊天上帝和東皇太一,你覺得這是“人”嗎?顯然不是吧。

  《史記》中記載的“三皇”應該就是秦始皇口中三皇,分別為“天皇、地皇、人皇”。

  因此作推斷如下:在確立“五行人帝”為前提的基礎上,史書記載的“天皇,地皇,人皇”,本來就具有“神靈”的屬性或者定位。“天皇”即為“皇天上帝”,“人皇”即為“東皇太一”,也稱“泰皇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對於“三皇五帝”,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別忘了點個關注哦,麼麼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