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前74年,大汉王朝迎来了新一任主人——宣帝刘病已,这位新天子不同于披荆斩棘的先祖刘邦,也不同于以太子身份即位的曾祖刘彻,他虽为戾太子刘据长孙,却因“巫蛊之祸”险遭杀戮,之后流落于长安。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本无缘至尊位的他却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年幼的昭帝没有留下子嗣便撒手而去,大司马霍光联合太后上官氏千挑万选的昌邑王刘贺刚刚即位便因荒淫无度而被废绌,寥寥无几的继承人中霍光偏偏看中了如同弃儿一般的刘病已,迎立其为新帝。所有人都明白霍光看中的并非刘病已所谓的才德兼备,而是为了以后自己的专权。

光奏议曰:“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史记·宣帝纪》

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容这位皇帝再贴切不过了,所以刘病已不得不讨好这位掌握自己生死的权臣,他的讨好方法也是别具一格——将皇帝的权力全部任由霍光继续把持,甚至在霍光死后,刘病已为了展示自己的感恩之心,宣布将拥护自己即位十一位功臣的画像置于麒麟阁,供后人景仰。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麒麟阁设位的方式对于文臣武将们看来,是一种全新的激励制度,完全摆脱了自古以来以金银财宝、高官厚禄的一般奖励,位列麒麟阁不仅以公开的方式表彰各位功臣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更可以供后世瞻仰,名留青史的诱惑使得众多大臣前赴后继地效忠于皇室,而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其实并没有付出什么大的代价,真应了后世李世民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后的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包括再往后的配享太庙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那为什么汉宣帝及后世天子们会采取这种荣誉激励的方式呢?难道没有更好的奖励了吗?其实是有的,而且远比麒麟阁设位这种形式主义要实惠的多。

曾经享受过的殊荣,后世再也不敢奢望,全因两个字:集权

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之所以长久被后人称颂,首先便在于当时作为的天子尧舜禹能够将天子之位以禅让的形式赐给了臣属,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种想法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五帝末期,天子发现不能再实行禅让了,因为禅让之后自己是赢得了崇高的名望,子孙却一步一步沦为了国之宾客,殊荣不再。于是又一种新的封赏模式出现了,那就是周天子的分封制

周天子的分封制有一个很明显地特征就是共有天下,周天子将国土几乎平分给了各个诸侯,自己保留了宗主的地位,是不是觉得比禅让稍微抠可点呢。

可是问题出现了,这些诸侯们个个成长地肥头大耳,作为宗主的周天子反倒被晾到一边没人搭理了,统治者又想出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集权。

极度集权思想下,被称为暴秦的秦王朝横空出世。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改变之一原因就在于,秦始皇为了避免诸侯做大的情况再次出现,并没有对功臣们甚至自己的儿子们进行分封,改由自己一个人掌握大权。这也是秦始皇被称为暴君的原因之一,因为作为天子秦始皇将统治权力集于一身,对功臣的封赏简直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程度,也激起了最强烈的反抗导致秦二世而亡。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项羽吸取秦短命的教训,学习周分封制,寄希望于诸侯能够像拱卫周王室一般护卫西楚,大封十八路诸侯,但是周朝时诸侯迅速强大的问题再次出现,西楚政权竟然持续了不到五年便灰飞烟灭,被汉取代。

刘邦吸取了几百年的教训,在分封制和集权制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权且折中,出现了汉初时特有的郡国并行的局面。但诸侯国只要存在便不可避免地起兵对抗汉廷,而汉廷又不得不学习项羽那样平息了异姓诸侯,汉景帝则平息了同姓诸侯的“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借主父偃上奏“推恩令”使诸侯们的领地进一步缩小。

而宣帝刘病已则更加吝啬,裂土封疆是不可能的,他开启了“麒麟阁”式的虚封。

只知道抠门就错了,其实天子们也挺无奈的

历代天子都有一个一统九州的梦想,但是为什么直到秦始皇时才实现了统一的梦想呢?其实这和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

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天子还没有实力完成统一。

三皇五帝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代,无论是人口数量、粮食生产还是交通工具与线路的开拓水平都十分低下,统治者的统治辐射区域都很小,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是相当微弱的,而诸侯的义务更多的仅限于朝贡,也就是表面上的臣服,所以一旦天子部落衰退时,天子便不得不将天子之位让出,便是所谓的“禅让”。

这种情况在周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周武王击败的仅仅是商朝势力,周边很多诸侯仍然实力未损,而周王室又仅能控制河洛地区,为此周公旦建立了一整套被后世称之为“周礼”的制度,周以天子的名义分封八百诸侯,而诸侯又以不同的爵位获得了不同等次的土地作为拱卫天子的奖励。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先的不荒之地被开发出来,经济的发展令各诸侯国实力增长的同时控制力也同步扩张,于是诸侯国纷纷走上了扩张领土的道路,一番混战后,秦朝作为诸侯争霸最终的胜利者,兼并了六国领土的同时,开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修建通往各地的驰道,进一步加强中央的控制力。

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所有的一切令君臣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首先早期虽然周王为天子,但是与一国之君的诸侯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对于强大的诸侯天子一般都会给予优待,如周天子就赐予春秋最早的霸主齐桓公祭肉、弓矢和天子车马等。当然如果诸侯对周天子感到不满意,也不会将天子放在眼里。依旧是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关系紧张,联合众多小国攻打郑国,却被郑国人一箭射中肩膀,灰溜溜逃了回来。

虚封为什么会出现在宣帝时期,因为宣帝最悲催

这种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大变革的秦汉时期戛然而止,秦始皇嬴政的极度集权自不必多说,而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诸侯的打压,使得诸侯更是失去了同天子平等对话的资格。

但矛盾不会消失,权力的对弈也从不会缺少对手,矛盾从地方转向了庙堂之上,天子的对手变成了朝夕相对的臣子,这便是宣帝即位后所面临的窘迫局面,虚封之所以会出现在刘病已时期,一方面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由于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刘病已被关在狱中幸亏得到丙吉舍命相守才性命无忧,后来又由外祖史家照顾,并娶到了许氏为妻,而汉武帝直到临死才下诏恢复刘病已的宗籍,意思就是说幼年的刘病已不仅被排除在了皇族之外,弱小的他甚至需要接受救济才能存活,而他即位后所能够全心依靠的也只有史、许两家,这两家在朝堂上甚至不能用势力来形容。

实力弱小的他所要面对的对手无疑就要强大的多了,此时汉武帝所托付的三大托孤大臣中,金日蝉去世多年,上官桀联合燕王谋反被赐死,三大托孤大臣仅剩霍光一人。

从麒麟阁虚封来分析,君臣势力起伏下封赏制度的演变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邻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汉书.霍光传》

经过昭帝时期的苦心经营,当时朝中大臣的丞相及以下官员无不以大司马霍光马首是瞻,不仅如此,霍氏将自己的儿子及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安插在皇宫内部担任中郎将,两女婿担任卫尉控制皇宫大门出入,其余亲戚也遍布朝廷军政体系。

可以说,刘病已从即位伊始便受制于霍氏,所以当霍氏被铲除,自己掌握大权后,刘病已(此时已改名为刘询)苦思冥想破天荒地发明了既不会令朝臣势力增长,又能使朝臣们对天子保持忠诚的麒麟阁虚封模式,以期自己的子孙能够避免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

结言

虚封的出现,一方面由于集权思想的迅速发展,君主们不再希望将任何有损自己实力的(爵位封赏、封地封赏)奖励赐给臣子们,另一方面又希望作为朝廷中坚的大臣们能够继续维护自己的威严,而不得已之下作出的改变。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卓有成效的,经过历代文人及中央政府的宣传,虚封所散发出的“忠君”思想,令无数骄臣悍将望而却步,而天子地位得到了极大地稳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