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我們如今有著現代科技的幫助,每天都能夠接受大量的資訊,可以說任何一個人的學識積累,都遠超歷史上的任何古人。有著如此的便利,卻並不能說明我們在任何領域都是優於古人的,尤其是生活的學問,我們不如古人甚遠。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一個現代社會中的人,他知道地球的直徑,看過月球的背面,曉得諸多的數學公式和物理規律,這些“學問”哪怕對於孔夫子,都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但是我們能夠知道宇宙的廣闊跟地幔裡的溫度,卻很少能夠看懂我們眼下的生活和周邊的人,而古人在這一方面的學問,是極其精細和深厚的。

就拿走路來說,現代人眼中的走路,只是單純的邁開腳步去走,但是在古人眼中,從一個人的走路姿勢上,卻能夠清晰的看出一個人的人品。這在我們看來,無疑是一種玄妙的讀心術,可這卻是古人的常識。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燕國人的學步

古人對於走路認識非常繁複。按照古人的看法,我們所謂的“走”,並不能稱之為走,而只是行。“走”的真正含義,是跑的意思。簡單來說,古人把走路分為了四種形式,一個是行;一個是步;一個是趨;一個是跑。從行到跑,是越來越快的“走路”姿勢。

古代有個“邯鄲學步”的故事,說在戰國時,燕國有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好看,就前往邯鄲去學習走路,但是學成歸來的途中,又把邯鄲的走路姿勢忘卻了,並且連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也想不起來,於是只能夠爬回到燕國。

這個故事雖然荒誕,但是從中卻能夠看出古人重視走路的態度,不然也不會編造出這樣的故事來警告世人。古人之所以那麼講究走路的方式,並不是閒著沒事幹,走路姿勢中所蘊含的東西太多,從一個人的學識到一個人的人品,全部囊括其中。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觸龍的難“趨”

在先秦的時候,就有著一套十分具體的“行走禮儀”,就是說生活中的不同場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走路姿勢”,這都是有一套成文的規範。所以一個人的走路姿勢,就很容易能夠暴露出來他的學識。學識有時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走路”,那就很容易得罪到人。

因為在古代,如果在長輩或者比自己階級高的人面前行走,是很重要的“禮”,不懂禮的人,那他不但在家族中會受到長輩的厭惡,在社會上更容易觸犯到上位者的“龍鱗”。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戰國時,趙國有老臣叫觸龍,有次他要勸說太后將自己心愛的兒子派往齊國做人質,在他面見太后的時候,開口卻是請求太后饒恕他剛才犯下的一個小罪過,那就是進殿的時候,觸龍用的走路姿勢是“徐趨”,可是按照禮儀來說,下位者覲見上位者,是要採用“趨”的走路姿勢,趨就是快速的小跑。

但是觸龍年事已高,腳上有疾病,盡全力也只能“徐趨”,因此他首先要解釋一番。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人對走路的講究是多麼的嚴格和講禮。因此在後世,作為人臣最高的恩寵,便有一條,那就是“入朝不趨”,也只有做出極高的功業和成就,才能夠享受這樣的走路特權。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朱子的訓誡

朱熹是儒家最後一個集大成的學者,也被後世尊為“朱子”,他曾編撰過一本對於兒童的開蒙課本,其中便著重對“走路姿勢”做出了這樣的訓誡:“凡步行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朱子所說的端正和不可疾走跳躑,便是古人從走路姿勢判別人品的依據。

一個人若是不能夠在走路上做到穩重,那麼這個人的人品便也一定是輕浮的。所謂的“相由心生”,這個相併不單指容貌,也包括了舉止。因此古人絕對不會認為一個走路輕浮的人,他的內心會有多麼高深的修養,想必就算是現代社會中。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學教授跟街上的“二流子”,他們絕對不會是同樣的走路姿勢,這是屬於一個群體的烙印,並非是玄學。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的修養,首先要從最簡單的走路姿勢開始糾正,只有保持了步態的平穩,才能夠端正我們的心氣和品行。

因此我們雖然每天都會接受大量繁瑣的信息,得知很多複雜的知識,可是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先把生活的基礎給築基好,能夠從一言一行中做到合格,才能夠進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可靠和牢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