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裡的包拯真的正確嗎?

今天重新刷了幾集《少年包青天》第一部,其中《名揚天下》這個單元當中,包拯對八賢王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只想要真相。為了這個真相,我什麼都不在乎!

這句話看上去有種凜然正氣,可實際上呢?是不是很自私?別急,往下看。

一開始,包拯推理出高麗國尚書崔光浩和郡主有一腿,並告訴大家這二人就是殺死太子李崗和七皇子李希的兇手。而在這裡,八賢王還特意關照包拯“可以結案了”。難道八賢王不知道指認崔光浩殺了太子和七皇子不合邏輯嗎?肯定不是!而八賢王此時正是作為一個穩重且合格的政治家在考慮這樣的“結果”的。因為,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高麗到底要與宋還是遼結盟,實際上是有一些觀望和猶豫的。而如果將崔光浩定為兇手,相比之下從戰略角度來說,對宋更有利。原因有以下幾條:

1.可以保住當事人性命。八賢王曾對包拯說過:我會先把崔光浩和郡主帶回去“看管”,待高麗再派人來再將其送回去。這裡的“看管”之所以要加引號是因為這個看管實際上是軟禁➕保護的意思。因為事情畢竟發生了,帶來的影響力也不小,誰都不能保證接下來這波高麗人當中是不是還有人會死,而八賢王把這幾個人控制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並保護起來,等到高麗再派人來將其接走,這樣的決定無疑是最穩妥的。

2.讓高麗覺得欠了宋朝人情,以此促成兩國結盟。如果按著八賢王的這個設想將這些高麗人保護起來直到高麗國再派人來將其接回去,那麼這個過程中八賢王肯定會盡可能的把這一系列事情做的“低調”(畢竟大臣與皇族郡主有一腿不是啥光彩的事),沒準還會在高麗國派人來迎接時跟著去一趟(不僅是把二位皇子的屍首送回,也是對一系列事情做出解釋)。這樣一來,高麗國會將事情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因為,八賢王這麼做既是對皇子死於異鄉之事做了交代,還保住了高麗皇族的面子(最後無非就是崔光浩要做這個替死鬼了)。而出於還這個“人情”,高麗定然會和宋朝結盟。

3.“逼”走沈良。前兩件事看起來和這件事沒啥直接的聯繫,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聯繫不少。首先,沈良自己也說過,他潛入大宋只是為了伺機挑起宋朝與鄰國的紛爭,好讓遼國有機可乘。可是,如果這次宋朝因此與高麗結盟,那麼沈良多年的潛伏計劃必定前功盡棄。這是於公;於私,沈良在中原十年,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摯愛。既然完成國家給的任務已然不可能,又遇到了自己最愛的女孩,那不如干脆一起離開此地,找個地方隱居。而劇情當中,沈良也不止一次表露過有這個意思。而且,他也是個厭惡戰爭的人。

可是,包拯卻偏偏“不長眼”且自私。為了一個所謂的“真相”而賭上了一個國家和自己的全家!不只是《名揚天下》這個單元,之後的《血祭壇》和《殿前揚威》這兩個單元也是這種“以小換大”的內核表現比較明顯的。

先說《血祭壇》,當我們知道了蒙放殺人的動機之後,我們不但開始同情蒙放,還覺得陽企山、木都統等人真的是死有餘辜!可是最終那一個“真相”換來的是什麼?侉依族的滅族!

《殿前揚威》更是如此!阮文浩、向天問二人確實只是書生。可是,以這兩人如此狂悖且卑鄙的態度,將來倘若進入了仕途,能成為好官嗎?再說崔明衝,他是個好官,而且看出了包拯這樣的人將來也能做個好官,所以才在第一場考試之後請包拯等人吃了頓飯。這意思很明顯,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來再為朝廷提拔一個好官,雖說這是“走後門”,但是通過“走後門”提拔起來一個好官總比拉起來一個髒官強吧!只可惜,這個單元的最後,卻是好官集團自斷一臂!

我並非是要吐槽《少年包青天》這部劇,這部劇非常好,不然我也不會現在還要開始重刷。只是覺得,不論是人生、社會,乃至國家。有些時候,非黑即白寫的是不能用在任何地方的!一些商人和政治家看上去確實是唯利是圖且卑鄙無恥,但恰恰是這些人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灰色!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且必須要有灰色。因為它可以調和、中和一切!而且生活中的很多東西是不能絕對的以善惡、正邪這樣的二元對立理念來衡量的。況且劇中的包拯也說過:真相原本就是不美的。因此,有些時候,忽略一些“真相”、而只求一個最小的“風險”或“損失”未必不是好事!而這一點,政治家和商人已經早於我們很久就已經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