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拯的老家合肥,嫂子的家庭地位遠遠要大於姐姐,誰要是說句怠慢姐姐的話,尚可原諒,但若是說了句對嫂子不敬的話,那可是不行的,因為在合肥這個地方,從牙牙學語的小孩,到鬍子花白的老頭,都曉得清官包拯留下的一句話:“長嫂如母。”
好多劇種都演過《赤桑鎮》這出戏。故事所講內容是這樣的:包拯巡按赤桑鎮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娘,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強姦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此等重罪,罪不可赦!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兒,更是包拯長嫂的親生骨肉。包拯幼時喪母,是吃嫂嫂的奶長大的,而小包勉卻是因奶水不夠而吃粥長大的。這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養育之恩是包拯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可是現在卻要斬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能狠下心來呢?最終,包拯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秉公執法,斬了包勉。結案後,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說:“嫂嫂就包勉這一點骨血,我們要好好孝奉她老人家啊!長嫂如母,你要記住啊!”
從此,“長嫂如母”的話頭,就連同這個動人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其實,在各種史書中,都沒有包拯有兄長的記載。沒有兄長,哪來的“長嫂”呢?看來“長嫂如母”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了!
不!
《宋史·包拯列傳》中非常簡約地提到了“包公”的嫂子。但這個“包公”不是包拯,而是包拯的小兒子包延。
當時,包拯的大兒子簸任潭州通判時,病死任上,其妻崔氏守節不嫁。自此,包拯一直到59歲那年,身邊沒有兒女。這一年,包拯有一妾離開了包府,走時,已有身孕,後來生了個男孩,崔氏得知後,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盡心撫養。
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遺下這個男孩,剛剛5歲。這個男孩就是包延。包拯為官清廉,並沒有給家人留下豐厚的遺產。崔氏清貧度日,一直把包延撫養成人。
這才是“長嫂如母”的故事原型。但這裡所說的“包公”是“包延”,“長嫂”是崔氏。
“公”在古代的時候是對人的尊稱,包拯被世人尊稱為包公。可能在故事開始流傳時,人們把包延也尊稱為包公。故事傳久了,便弄不清事實的原來真象,把包延這個包公誤解成是包拯這個包公了,但也可能這是人民群眾的一種心裡願望,把美麗的花環都往包拯頭上戴。於是,包拯便有了嫂子。“長嫂如母”的故事也就藉著包拯的威名流傳至今。
閱讀更多 天下史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