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传奇盐商王朗云的鲜活人生

王朗云,是四川最传奇的盐商之一

今天的历史学家们认为

王朗云执掌的王家

已经成为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业资本集团


自贡传奇盐商王朗云的鲜活人生


自流井大盐商王朗云的祖上,在明朝成化年间,从湖北辗转隆昌迁移到富顺县仙骡井(今大安区洞口井扇子坝一带)落脚,乾隆己卯年(1759)建宝善祠于珍珠山。没想到几百年后,王朗云(王余照)正是在此创业发迹,名震华夏。


创业兴族,显名盐场

早年,王朗云刚二十岁出头时,已经显露出创业创新的能力。聪明的王朗云通过招商引资,利用陕帮商人的资金,以合股的方式,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建立起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王三畏堂。


三畏堂集土地、工业、商业、金融为一体,在经济上形成自给自足的一套完整体系,囊括了由原料到成品,由生产到销售各个过程中的所有利润。其产盐总额占全盐场的百分之十二强,位列自流井盐场“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之首。这为他的家族,为盐场赢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


王朗云性机警,通权变。事业发达后,与更强悍的白道黑道江湖大佬斗智斗勇,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时,他的对手,一方是封疆大吏威名显赫的两任四川总督,一方是来势汹汹的李蓝农民军,皆非等闲之辈。他拒绝了骆秉章总督抽收盐产税费,组织捣毁水厘局。而后,又反对丁宝桢总督的盐业官运,惊心动魄。他为保盐场平安,修筑大安寨。寨未筑成,与来犯的李蓝农民军发生激烈战斗。他沉着应对,从容指挥,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了盐场父老的尊崇。


自贡传奇盐商王朗云的鲜活人生

抗战时期的自贡盐商


惜才培才,大兴教育

一生在江湖上打拼的王朗云,深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从王朗云对人才的爱惜和培养中,不难窥见他深厚的、可贵的人本理念。


王开甲,宝善祠土支的重要人物。年轻时家境贫寒,在仙滩一带操舟摆渡为业,找几个辛苦钱来维持生存,奉养母亲。一次,王朗云坐船渡河,偶然碰见王开甲。在船上短暂闲聊之间,王朗云发现这个年轻人才思敏捷,应对适度,顿起爱才之心。王朗云当即决定帮王开甲赡养母亲,并带他到家塾中就读。王开甲的命运由此逆转。之后,王开甲考取了同治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成为历明清两代,枝繁叶茂瓜瓞绵绵的宝善祠王氏家族仅有的三名进士之一。


提携扶助弱小是王朗云的一贯作风。“振拔寒儒多成名”“不以远近亲疏而遗之”,王朗云帮助了不少族中贫苦学子读取功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同治年间,三畏堂出资,兴办了三台书院、育材书院,由王朗云亲自主持院事。


王朗云逝世后,在“废科举、设学堂、推行新学”的光绪末年,他的后人创办了私立树人学堂,聘请洋教员,教授新学,开创先河,为当时四川省所仅见。树人学堂人才辈出,留学海外,在理学、工学等多方面有所建树者不少。


乐善好施,善行远播

光绪初年寓居成都时,王朗云听说挚友刘愚要编著一部重要的史志书籍,“大喜,谓有惠后学”,遂“首捐币月二十金”作为津贴,并表示要连续十年给予补贴,帮助作者完成心愿。此举一出,带动了其他朋友“闻风慕义”,纷纷给予资助,募集了更多的资金。


牛佛,地处自流井、富顺、内江、隆昌中间地带,商贸繁荣,向来为川南一大水陆码头。然沱江水面开阔,挡住了南来北往商旅的步伐。自乾隆年间开设的两只渡船,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有时,行人竟遭敲诈勒索,苦不堪言。同治六年四月,三畏堂王朗云首倡,联合李陶淑堂及当地士绅设立义渡,对过往行人不取分文,彻底解决了由来已久的问题。聘请船工,修补船只的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实现永久存续?一千余字的义渡章程碑对此作了详尽记载,绅商共捐银一万余两,制造义渡大船14只;捐资为基金,按年生息作为义渡经费的主要来源。此义渡存续了80多年,凸显了以三畏堂为代表的盐商在民间慈善公益事业中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


王朗云资助社会的公益事业远不止此,近者有斥资修建牛王庙、仿范文正公立井田碑建立养老制度扶助弱小等,远者有斥巨资修建沙市“洋码头”(防洪石堤)、捐资七万两白银赈灾等。王朗云作为一个杰出的生产经营型的盐商,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