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话?

童宏仓


壹-楹联来源

该联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宁国府上房《燃黎图》所配对联,这一章写贾宝玉到秦可卿房内看到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燃黎图》画的是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以当灯光照明,讲得是刘向夜读勤学的故事。

贰-对联意旨

《红楼梦》第五回:

贾宝玉随众人到宁国府赏花,午饭后想睡觉。宝玉随秦氏来到上房内间,见挂有一副《燃藜图》,心中有些不快。又见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急忙说“快出去!快出去!”一刻也不想在房内待了。

为什么宝玉看到这副对联就迫不及待想离开呢?从对联字面意思来看,说的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人际交往的熟练应付本领也是文章。这是劝人“仕途经济,追求上进”的警戒联。

然而,曹公通过细致的两处环境描写,也即宁国府上房的环境陈设与秦可卿私闱环境陈设作了鲜明对照,其意图乃是区分两种人,一种是蝇营狗苟仕途经济的假道学,一种是以情为命的至真至纯的宝戴一类的真性情。

贾宝玉一进入秦氏的房间,就闻到一股甜香,立刻觉得“眼饧骨软”,向壁上看时,见有明代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还有宋代秦观的对联;屋内摆设有武则天、赵飞燕等历史上的名女人接触过的物件。宝玉连说“这里好!”。

这说明,秦可卿跟黛玉一样也是同道中人,跟自己趣味相投。

叁-对联引申与感悟

其实这副对联除了为作者写作小说主旨服务外,其本身意蕴颇丰。既类似于孔子学习不择时择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类似于朱子“格物致知”的精神所指,一点点一件件的去格物,时间久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触类旁通达到通达圆融的境地。《围炉夜话》中说:

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

所以,《牡丹亭》之杜丽娘见花园里姹紫嫣红便能感叹生命的易逝与短暂,我们又何尝不是见景生情时时悲叹时不我待啊,我就常常想,就这么挣扎、拧巴、痛苦的生活也是时间飞快,怎么抓也抓不住啊,奈何?奈何!


情棋书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意思就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事事都是文章。

这句话很有道理,我是很赞成的。也经常跟同事们说其中的道理。

做学问和写文章,一定要有对社会,对实际,风土人情的全面深刻理解。把世间的事情弄明白了,就是人生大学问;把人情世故理清楚了,就是人生大文章。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书写过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说的也是读书做学问要从人生高处着手要跳出书本知识,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历练,增长本领。

我国还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甚至有人说“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都是说的社会经验,知识积累对读书的作用。

以上只是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粗浅的字面理解。

其实,《红楼梦》里这幅对联,有着丰富内涵。本意指的是更大范围,更深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做学问写文章。只有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夺得头彩。


学文说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乃宁国府上房中的一幅对联。现代的意思主要是说“对世事能够穿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规律则处处都是学问,通晓人情世故,处事老练周到便是作出的文章。”若问放在《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意思就大相径庭了,要结合一条重要线索一起分析:与对联一同贴在上房的《燃藜图》,如何理解对联端看如何理解《燃藜图》、如何理解《红楼梦》。目前来看,有两种解释比较合理:

一是说燃藜图讲的是刘向勤学的故事,对联也是劝学励志之意,挂在“家事消亡首罪”之宁国府上房,恰是反讽处于家族末世的贾家家政腐朽败坏、子孙昏聩无能。

《拾遗记》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大家族的上房布置讲究和谐统一,对联与画亦是相辅相成。如果《燃藜图》主旨是要表达神仙教导刘向勤学,相应的,对联的字面意思跟上文说的差不多,挂在上房,自然也有及时当勉励之意。但是反照宁国府贾敬、贾珍、贾蓉三代主子所作所为,假焦大之口,更添秦可卿极尽奢华、荒唐逾制之葬礼……种种昏聩愚昧、贪婪狠毒、冥顽不灵,无一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反例,如此字画明晃晃地挂在上房,怎么理解作者的用心?淘气!

二是说《燃藜图》名为劝学,实乃寓意符瑞灾异与国政得失的关系,太一精教给刘向的《洪范五行》是警世之书。《红楼梦》写的根本也不是什么家族末世,而是朝代末世,准确的说是明朝末世,贾家影射皇家,贾家的家事影射国体政事,相应的,对联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针对《洪范五行》和《红楼梦》的提示语,意思是把书中隐写的史实都解开了、把描写的人情世故与天意警示的关系都通达了就是学问和文章。

书中石头上所记之事,开篇便说: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地陷东南出自《山海经》记载:

“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即共工将不周山撞倒,不周山支撑天的天柱被折断了,因此地缺了,天倾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间顿时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人类蒙受苦难,于是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救世神话。

可见“地陷东南”决不会指一家一户的兴衰,而是关系国家乃至民族命运的大事件。结合《红楼梦》成书的大致年代,“地陷东南”最有可能指向的便是明清的改朝换代。相应的,《红楼梦》便是一部以闺阁喻家国,以闺情写历史的警世之作。其间“真事隐去,假语存焉”,所写此贾府非彼贾府,此燃藜非彼燃藜,此对联也非彼对联。

我是“红楼故事会”,感谢阅读,欢迎批评。


红楼故事会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出《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意思就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作为像宝二爷那样不事稼穑的膏粱子弟,行动坐卧皆有人环绕,自然不会太理解其中之意,就拿现今社会很多出身中等以上人家的孩子也是如此。学问一词并不仅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中琐碎与常识中。即使你能倒背四书五经、牛津大百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没有生活的历练就不懂得生活的常识,照搬照抄制定出的任何规则与条例都只能劳民伤财劳而无获。

就拿上海7月1日即将强制实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来说,由于设计者脱离生活日常与常识,把原先上海市民已执行十几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强行细化到规定倒垃圾时间段、厨余垃圾破袋、撤销小区/楼层垃圾桶、强行检查每位居民垃圾袋这些画蛇添足的事,搞得上海市民家家户户怨声载道,人人忧心倒垃圾。这就是设计者那些所谓“专家”的不洞明世事、不练达人情所致。

上海的夏季高温多雨,极易腐败变质的厨余垃圾怎么能在家一放几小时再去倒呢?尤其是鱼虾、鸡鸭鸽子等的内脏倾倒时还要破袋除了污染环境与空气还有什么意义?!明明可以在垃圾处理站智能化、集约化、机械化一体处理的偏要每家每户去搞,学日本人家也已经反对这样高成本低效能的操作,那些操作是人家几十上百年前科技不发达才不得已做的事,我们不知哪位“专家”却拿来奉为金科玉律。

至于监管垃圾分类人员检查每个扔垃圾的垃圾袋是否已经涉嫌违法行为?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在垃圾分类监管人员的眼皮底下将个人、家庭的真实隐私一览无余地暴露,个人及家庭的安全感谁来保障?!

撤销小区/楼层的垃圾桶后,遇到夏季高温、暴雨,行动不便的病人与老人在倒垃圾时摔倒受伤甚至离世又有谁去承担这个责任?太平盛世的祖国为什么要频频出“世上最严XX法”为傲呢?法不外乎人情,这里有没有一点人情练达即文章呢?

我国现代的环保科技明明可以做到智能分拣垃圾,为什么要把高效集约化抛弃,改做轰轰烈烈地全民运动,何况上海的市民早就完成了厨余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回收垃圾的分类,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的垃圾袋装化,至于精细化则靠垃圾站智能分拣即可高效环保的一步完成,舍本求末、劳民伤财更本不是上海市的行事风格!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希望成为每个有资格成为制定法案、法规、条例的“专家”的必修课,务实高效、不劳民扰民方是正理,不要动不动就搞什么“史上最严xx”,毕竟太平盛世的伟大祖国更需要祥和与安宁。


*********&&&&&&*********

点击我的头像,主页的文章栏正在发表【生死渡劫红颜记】系列,文章是根据本人2018年年中的一场真实生死经历回忆。欢迎大家一起来加关注和围观,一起在评论区吐槽、转发,谢谢!


本人新创作的职场纪实性小说【买手的世界】即将接档【生死渡劫红颜记】,它前后跨度共有8、9年时间,描写本世纪初前后一群外企白领在上海甲A写字楼里发生的商战、情事,整整一代人与著名企业的成长史。


葛晓惠2


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的,真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情节我就不一一列举。 单看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部名著的字字珠玑。



比如,贾芸求职这个桥段,就能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人情冷暖想。话说贾芸想到荣国府谋个好差事,他先去求贾琏,结果无功而发,接着又去公关王熙凤,他也深知不给这位凤大管家一点真正的实惠,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贾芸实在囊中羞涩,不得不厚着脸皮来找开香料铺的舅舅卜世仁,准备接着母亲的面子赊些冰片、麝香这些上等货色,给王熙凤上供。

面对外甥的诉求,卜世仁露出了跟黄世仁一样的嘴脸,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当舅舅对外甥冷笑道:“再休提赊欠一事!(第一句话就先给你否决了,然后在给你编一个故事出来。)前日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没还,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犯了,就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

一下子,这道门就给贾芸关得死死的。我们可以细究一下这些对话,真的是妙趣横生,先不论赊欠货物这事是真是假,单从行文来看,这位舅舅告诉外甥的“前日”,应该是三天前,这么快出立出了合同,简直是神速,似乎这个合同就是等着贾芸来借钱时出示的。

当然,舅舅必须还得把这件事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他随后还训斥了贾芸一顿,“你那里有正经事?不过赊了去又是胡闹”。

这还没完,毕竟是自己的外甥,有硬还得有软,卜世仁便虚张声势留贾芸在家吃饭,可是一句话还没说完,只见他娘子,也就是贾芸的舅妈适时地出来补刀:“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了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卜世仁当然要面子了,也要显示下自己的威严:“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 贾芸的舅妈便叫女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几十个,明儿就送了来的。”

这一唱一和的,贾芸不仅没有赊到东西,甚至都不好意思在舅舅家蹭顿饭了。


大先生的故纸堆


分析一下《红楼梦》里薛宝钗如何应对各类事情,就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意。

薛宝钗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家族衰落,让她一介女子来担负家族重任。来到贾府之后,其对人、对事的处理与表现,无一不给人以绝妙的启示。



金钏之死,教科书式的公关措施

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和宝玉调情,被王夫人撞破,便打了金钏耳光,怒骂了她一顿。最后丫鬟金钏想不开,便跳井而死。

因为这个事情,王夫人心里其实也是充满悔恨的。毕竟跟了自己这么多年的丫鬟,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时气愤,说话重了一些,便逼死了她。这种事情对王夫人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心里极为难受。


然而,宝钗即使同情金钏的遭遇,但却装作不知道此事。听了王夫人的话之后,劝解道: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除此之外,宝钗又为王夫人出主意,多赏她家里点钱财,又在王夫人有难处的时候,不避晦气,拿了自己的两套衣服替王夫人做人情。可谓面面俱到,心思细腻。


既为金钏家里取得了实惠,又减少了王夫人心里的悔恨,让双方都记着宝钗的好。本来是一件影响恶劣的丑闻,让宝钗化解为一次因意外而发生的憾事,并显示出了主有义、仆有情的戏码来。


湘云难处,一箭三雕不留痕

大观园里轮流出钱举办诗社吟诗,轮到史湘云的时候,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来举办。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史湘云内心十分焦急。

但就在这个时候,细心的薛宝钗预见了史湘云的难处,主动把送给自家的螃蟹送给湘云来办诗社,兼带着请贾母等人一同尝鲜。


我们来看这件事情里,首先是解决了史湘云的燃眉之急,得到的是朋友之义;其次,请贾母等长辈来一同品尝螃蟹,这是全了晚辈对长辈之孝。

更关键的在于其背后隐藏的含义:

其一,这些长辈知道是史湘云请了大家来吃螃蟹,会把这份人情算在贾母的身上,因为贾母出身史家。

其二,贾母知道自家小丫头的能耐,其心里清楚得很,这次的人情是宝钗送的,心里自然念着宝钗的好。


宝钗生日,巧点戏目迎欢心

宝钗生日,贾母为其庆祝。其实宝钗心里清楚得很,贾母是借自己生日的名目来举办一次热热闹闹的聚会,所以这次的主角是贾母,而不是自己。

贾母让她点戏,她看似随意地点了一出热闹的《西游记》,贾母很是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她深知:

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

这可以理解为投机,但未尝不是对长辈的一种孝顺。



薛宝钗还有很多类似的桥段可以分析,都显得她待人接物、处事交谈的老练与得体。这样的心思细腻有有能力的人,谁不喜欢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在讲,生活里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是反映一个人能力、品质、性格的镜子,既然生活在熙攘的世界里,就要努力去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只有给别人愉悦的的相处体验,自己才能在社会里立足地更为稳当、舒适。


待晓儿


这句话本意很好理解: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它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情节是贾宝玉去宁国府赴宴,觉得乏了,宁国府的媳妇秦可卿把宝玉领下去休息。先领宝玉去了一间卧房,那件卧房里的陈设处处都是经纶世务者喜欢的东西,宝玉就很不喜,所以秦可卿领他去了自己的卧房,而重要的情节如贾宝玉进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姑,听红楼梦曲,看金钗判词……就是在他做梦时发生的。


而这句话正是宝玉先不喜欢的上房内间里的对联,宝玉一看就“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宝玉其实先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故事乃是《燃藜图》,心中便有些不快。其实这幅画画的是刘向晚上一人研学诵读,来了一个老人把拐杖一吹,燃着了,借着光,老者授之以洪范五行之书。画上讲的是苦读之意。

宝玉一讨厌死读书、作八股文章,讲刻板道理;二讨厌官场世俗的人情来往,而这句话讲的就是这等事,宝玉便不出意外,厌恶至极。

《红楼梦》中关于人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另一种出世价值观和这句话所代表的入世价值观之间鲜明的差异。


具体有很多表现:可以从宝玉和他身处的整个时代之间发现,宝玉对于人际之间是以情感为纽带的,而同时代大多人却是多以利益为纽带的;还可以细微到通过本章里两个房间的铺陈里发现,当然最直观还可以从曹公笔下最鲜明典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发现。   

薛宝钗就是一个把这句话弄懂得很精髓的人物,以大观园抄检事件为例。这是红楼后半篇里的一件大事,王夫人与邢夫人让人把大观园挨处翻了一遍,发现了种种“丑事”,赶走了一群丫鬟;但当夜蘅芜院因为是客人并没有被抄检。然而,抄检刚刚结束的次日,薛宝钗就从园中搬了出去。   

为什么要搬走?

虽然与宝玉、黛玉、湘云、探春等一干不俗的姐妹在此地的种种时光堪称如诗如画般美好,薛宝钗却做了这第一个离散之人,但却是因为明白自身形势。首先,她知道自己是王夫人属意的人选,独她一人没被抄检的区别待遇会惹人闲话;其次王熙凤不抄检蘅芜院也是因为贾府尚且视她为客人,对她见外,所以想来不如自己搬出去自证清白。   


发生一件事以后,这种人不仅会立刻觉察到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影响,还能从其他迹象当中察觉出他人的心思来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方可称洞明世事。   

而她是怎么说话的呢?她说的原因是要回家准备哥哥亲事,再加上照顾母亲,所以执意要走,却一字不提大观园抄检的事。她的理由听上去又正当且必要,是为了家人才搬出去,更是不会让贾府有失体面,不会破坏以后的长远往来。   

所谓人情往来,一言以蔽之就是你照顾我,我照顾你。物质上的需要、面子上的需要、心情的需要等等都算在可以照顾的范围内,经营人情算是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也尚存的一种相互照顾和往来周旋的法则。虽然大家心知肚明言语背后的事实,但为了维持体面总会留有余地,而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不失威不失信,堪称人情练达。   

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可能有人天生就会,也可能有人是经过锤炼以后才逐渐懂得。曹公在这句话里称这是一门学问,并非没有道理。


虽然《红楼梦》的结局里不论是入世的薛宝钗还是出世的林黛玉都未能保全,但把这门学问真正修炼好的人是有甜头的。书中宝钗受贾府上下爱戴,书外例子更多。后宫之中、朝堂之上,即便是市井之内,能够成功的人多在这门学问上有所造诣。只要是在人聚集的地方,想要胜出就不得不好好学习世事人情,曹公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   

但它在《红楼梦》当中却在一众主人公的对立面,并不是因为它错,而是因为它并非普世真理。有一些人和追求是远离众人视线,也未必受人追逐的;自持苦修的人的成功未必需要这句话来衡量,至真至性的人未必在意这句话的价值。

它究竟是醒世恒言还是痴人梦呓,取决于你在故事中的角色。   


历来现实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



单就这副对联来说,这是一副颇具哲理意味的好对联。

学校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个更大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大学问都在社会里。

“洞明世事”,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世事,研究世事,掌握世事的规律。这样,你才真正有了大学问。

“人情练达”,讲的就是情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 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靠的就是情商,这里面大有文章。

一个人,办事和办成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办事,只是说你尽力力事情了。办成事,才说明你有学问,也有办事的能力。只有学问和情商完美的结合,你才能具备这种高超的办事能力。

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所需要的能力。

现在,我们回到《红楼梦》中来说这副对联。

这副对联放在《红楼梦》中,尤其是宁国府的上房中,则完全具有了讽刺意味。



这里的“洞明世事”, 已经成了贪赃枉法,成了“护官符”的代名词;这里的“人情练达”,已经成了讲世故,讲人情,给面子。

一切罪恶,都在这两个名堂下产生了。腐败和灭亡,也就注定不可避免了: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到头来,“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自乐堂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贾宝玉困倦了,想睡觉,于是秦可卿带他去贾蓉的房间休息,贾宝玉一进屋子就看到了这副对联,立马变得十分不高兴,要求换个房间休息,后来秦可卿将贾宝玉带到自己的房间休息,才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

其实这副对联的旁边还有一副画,名叫《燃藜图》,画的内容讲的是刘向刻骨努力,勤奋学习,深夜还在天禄阁中苦读,一位老人在晚上进入阁中,看到了正在读书的刘向,于是点燃了自己的藜杖,为他照明。

《燃藜图》是在劝人多读书,刻苦学习,而这副对联则和画相辅相成,告诫世人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会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制度、人情世故,强调学问不仅来自于课本,而且来源于生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也就是文章,突显出情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高情商可以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薛宝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有能力而且情商又高,还成熟稳重,母亲依靠她,哥哥听她的话,就连贾政和贾母也夸赞她,在贾府里面揣着明白装糊涂,与自己无关的事就不管,贾宝玉出生名门望族,人脉广,资源充足,前程似锦,家人当然希望他走上仕途,日后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但是他偏偏不是个读书的料,贪玩不读书,在父母眼中就是不成器,曹雪芹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反感官僚应酬,又结交贾家敌对势力忠顺亲王的戏子,引发了政治纠纷,难怪会气得贾政打他。

这副对联出现在贾蓉的房间里,说明他也想从政,跟随父辈走仕途那条老路。可是贾宝玉却看了这副对联就不爽,立马要求换个房间,不仅贾宝玉看不惯这两句话,曹雪芹也看不惯,《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社会,对荣宁二府中的诸多丑事和丑态难以忍受,所以也忍受不了成人世界中阿谀奉承,虚情假意,阳奉阴违的那一套作风。

“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务,万事万物都有学问,我们要从中学习,积累经验。只有多观察,多付诸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有能力别人才会器重你。

“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是人要学会触类旁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只有你足够优秀,别人才会花时间和金钱与你结交,如果你一无是处,别人自然不会注重你。

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是“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前提条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并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来现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原文节选:



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因午困而须小憩,遂到尤氏上房。一进门,见正面高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一见此等言词,立即叫道:“出去,出去!”因此才转到秦可卿室中。 读者大多数认为,这是宝玉对“世事人情”厌恶,对“学问文章”的反感。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宝玉的误读,也是对曹雪芹的曲解。


上面所说的“人情世故”,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情达理”与“合情合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剥削阶级讲究精晓“人情世理”的“圆通学”,实际上是通晓官场上的趋炎附势的“关系学”,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而心里却充满着尔虞我诈。

而我们今天提倡“通情达理”,是说话做事要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公德,符合道理,它与旧社会的“人情世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