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故事背后的权谋心理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谓之四知,

弘农杨氏,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的一大传奇家族。

他们始自西汉丞相杨敞(司马迁女婿汉昭帝时丞相)。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

“四知堂”故事背后的权谋心理


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

这里要讲的是东汉时的杨震,“四知”典故就是来源于他,本是一场行贿的丑闻,却成就了他清廉的名声。

“四知堂”故事背后的权谋心理


话说,公元 108 年(东汉永初二年)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身为命官的杨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当于今天的五斤金,等于好几根金条了。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四知堂”故事背后的权谋心理


初一看,这不是一个拒绝受贿的美好故事吗?体现了杨震的清廉和洁身自好,

后来一细想,这件事谁传出去的?不是只有两人知道吗?

杨震传出去的吗?估计是不大可能,作为名士,是不能这样做的,自己夸自己,听的人只会鄙视你,而且,你这不是告诉别人,王密行贿吗?

那就只能是王密已经传出去的,那王密为什么要传呢?无他,拍马屁。

拍马屁、行贿,这种事大多数王密做的那样,直接金钱行贿,这种东西很多人是不屑的,不差你那点东西,也不敢收(不熟悉的人送礼,谁知道你想干嘛?),这种做法容易碰壁,王密也真的碰壁了。

“四知堂”故事背后的权谋心理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名士注重清名,把名声看得比命都重要,他们要的是名声,送钱当然不收了。

王密就把这件事传出去,虽然有损自己的名声,但能成就“恩师”的名声啊,拍马屁拍对了。

很多人会说,这样说出去,不是代表已经行贿了吗?不怕被抓么?

当然不怕了,杨震是什么人?当朝太尉,未必保不住一个县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