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一心”“乘風破浪”……這些成語,竟然和南陽有關

“萬眾一心”“乘風破浪”……這些成語,竟然和南陽有關

《中國成語故事總集》所列的二千條成語故事中,有一百五十條左右與南陽有關,這些成語故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其一為發生在南陽的成語故事;其二是由南陽人引發的成語故事;其三為南陽人著書中的成語故事。採擷幾條,共賞。

必恭必敬

【出處】:春秋《詩經 小雅》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他寵愛美女褒姒,為了引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

這時,周幽王又廢掉出自申國的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寵姬褒姒為後,以褒姒所生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裡,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寫了一首《小弁》的詩,詩的第三節為“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離於裡。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其中的“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意思是“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

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宜臼的外祖父申公聯合犬戎等軍隊進攻鎬京。幽王急舉烽火,但是諸侯受過騙,不予理睬。於是鎬京被攻破,幽王被殺,西周遂亡。

噬臍莫及

【出處】:左丘明《左傳》

春秋時期,楚文王率軍攻打申國(今南陽),路經鄧國(今南陽鄧州),想順便摸清鄧國的底細。鄧國國君鄧祁侯對大臣們介紹,他是我的外甥。並設宴款待楚文王。

鄧祁侯的另外三個外甥提議趁機把楚文王殺掉,鄧祁侯不答應。三個外甥說:“將來滅亡鄧國的必定是楚文王。如果失掉這個良機,將來就像咬自己的肚臍一樣,根本夠不著,後悔也來不及了!”鄧祁侯仍然不答應。

楚文王早就懷有擴張的野心,他並沒有因為親戚關係而放棄自己的侵略政策。在攻打申國回國那一年,楚文王就下令大舉攻打鄧國。公元前678年,他終於把鄧國滅掉。

虎狼之國

【出處】:司馬遷《史記》

春秋戰國時期,時任楚國左徒的屈原主張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

秦國怕齊、楚聯合,派張儀出使楚國。昏庸貪心的楚懷王斷絕了與齊國的友好關係之後,又受到張儀的欺騙。楚懷王一怒之下,便匆匆發兵攻秦,反而被秦國打得大敗。楚國只得向秦國割地求和。有一次,秦昭王請楚懷王到秦國商談結盟諸事,屈原知道後,竭力反對,並在南陽內鄉(今屬西峽)一道山嶺處攔處了楚懷王,他扣馬而諫:“秦國乃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勿行。”可是,楚懷王不顧苦諫執意前往。屈原仰天長嘆、憂鬱而歸。其結果是楚懷王聽信讒言,身入虎狼之國,被扣受辱,客死於秦。

從此,屈原扣馬而諫的山崗被當地人稱作“屈原崗”,遺存至今。

不寒而慄

【出處】:司馬遷《史記》

西漢時期,有個名叫義縱的人,因其姐姐醫好了皇太后的病而得到漢武帝的任用。由於他能夠依法辦事,不畏權勢,由縣令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裡有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叫寧成,依權霸市,異常殘暴,官員、百姓都懼怕他。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深感不安,並領著全家老少恭恭敬敬迎接義縱上任。然而,義縱上任即派人調查寧成家族,凡查到違法者,一律嚴加懲處,寧成也被治罪。由此使當地有劣跡的富豪聞風喪膽,嚇得逃離了南陽。後來,漢武帝又調義縱治安混亂的定襄任太守,義縱上任便將二百多名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並將私自探監的家屬也判處死刑。一天就殺了四百多人。儘管當時的天氣不冷,然而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們都感到不寒而慄。

羊續懸魚

【出處】:范曄《後漢書》

東漢吳帝時,江夏郡發生兵變,叛軍頭目趙慈率部殺害了南陽太守秦頡。漢靈帝獲悉後,調派羊續到南陽擔任太守,並平定叛亂。

叛亂平定後,羊續馬上整頓吏治,懲辦了幾個貪贓枉法的官員,受到南陽百姓的擁戴。羊續克己奉公,以身作則,清廉自守。南陽的官吏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大肆浪費,南陽的風氣很快好了起來。

有一天,南陽府丞得到了幾尾活鯉魚,給羊續送來一尾,羊續知道他是好心,沒有當場拒絕。但他知道如果別人知道自己收下府丞的魚,就會送來別的東西。於是,他把魚縛在一根繩子上,掛在庭中。過了幾天,府丞又給羊續送來一條活魚,羊續便拿出上次送的那條已風乾的魚說:“你上次送給我的魚還沒吃呢,怎麼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府丞當然明白羊續的意思,便紅著臉走了。

有志竟成

【出處】:范曄《後漢書》

漢時,書生耿弇在南陽見到郡官操練兵馬十分威風,他就決心將來要從軍帶兵,常被人譏笑。東漢劉秀起兵時,耿弇投入劉秀的部隊,在兩次戰鬥中,他非常勇敢,而且很有智謀,因此深得劉秀的信任。

王莽被推翻後,劉秀建立東漢政權。耿弇建議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消滅地方勢力,以統一全國,並且自請率領大軍首先平定河北全境,鞏固根據地,當時,河北一帶的農民軍大都被鎮壓下去,赤眉軍也被迫西撤。之後,耿弇率軍猛烈進攻臨淄,不能取勝,耿弇聽說劉秀親自帶兵增援,帶傷繼續戰鬥,終於攻下臨淄。

劉秀誇獎他說:“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萬眾一心

【出處】:范曄《後漢書》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朝廷派出的朱雋率部在南陽城外堆起了一座比城牆還高的山丘。朱雋登上土丘仔細觀察城內起義軍將領韓忠的軍事部署,然後乘虛拿下了外城,並加緊圍攻內城。攻城屢屢受挫之下,朱雋又登上外城城牆向內眺望,接著命令部隊後撤幾里。城內守軍便紛紛地衝出城外,試圖突圍,朱雋的兵馬乘機從側翼殺過去。起義軍措手不及,四散而逃,傷亡很大。

事後,朱雋的部下問他用的什麼計謀,他得意地說:“我從高處看得很清楚,內城十分堅固,城內盡是守兵。他們想談判不成,想突圍又出不去,這不是逼他們萬眾一心跟我軍拼命嗎?一萬個人齊了心尚且勢不可擋,何況他們有十萬人馬呢?所以,我就鬆動一下包圍圈,然後趁他們突圍之時殺上去,那他們士氣也就瓦解了。”

三顧茅廬

【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

漢朝末年,逐漸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勢力。勢力最小而無地盤,又無兵力的劉備聽說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親自去尋訪。

劉備前後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在茅廬中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使劉備大為歎服,再三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臥龍崗為劉備出謀劃策,打了許多勝仗,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與此相關而發生在南陽的成語還有“如魚得水”、“走馬薦諸葛”、“識時務者為俊傑”、“挾天子而令諸侯”等。

初出茅廬

【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

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將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殺奔南陽新野,這時劉備僅有數千人馬,形勢十分危急。

諸葛亮命令關羽、張飛各帶一千人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裡,命令關平、劉封領五百人,在博望坡後等候放火,命令趙雲前去誘敵,只許敗不許勝。請劉備親自帶領一支人馬,駐紮在博望山下,望見曹軍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後,再回軍衝殺。

夜半時分,曹軍被劉備、趙雲引到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路邊樹林茂密,廬葦叢生,夏侯惇遲疑之時已經晚了,火光之中,燒得曹軍焦頭爛額,死傷不計其數。劉備回軍衝殺,關羽、張飛率伏兵攔住去路,兩面夾攻,殺得曹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這就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立下的第一功“火燒博望”。

方寸已亂

【出處】:陳壽《三國志》

三國時期,有一位名士叫徐庶,在劉備那裡當軍師。曹操一心想網羅他,但都被拒絕了。於是,曹操採用程昱的計謀,把徐庶的母親騙到曹操軍營,讓徐庶寫信叫她兒子歸順曹操。但徐母是個深明大義的女人,她知道曹操有篡奪漢朝天下的野心,所以不肯寫信。

程昱沒有辦法,便騙得徐母的筆跡,摹仿了一封假信派人送到駐守新野的徐庶手中。徐庶接到這封信後,知道母親被曹操騙去作為要挾,心中非常慌亂焦急,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我本來想憑著這方寸之心,助你共圖興漢除暴的事業,可是我的母親被曹操俘去,我的方寸已亂,不能再輔佐你了,請你另求高賢,共圖大業。”

後來,他推薦了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自己便赴曹營尋母去了。

望梅止渴

【出處】:《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時期,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南陽)的張繡時,經過方城縣一個叫梅林鋪的地方。時值中午,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曹操派人四處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終見不到一滴水。將士們又熱又渴,十分難受。為了不耽誤行軍,曹操靈機一動,站在高處,指著前面一個小山包說:“前邊不遠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多,咱們趕快到那裡去吃梅子吧!”將士們聽曹操這麼一說,馬上想起梅子的酸甜味,人人嘴中流出了口水,也不覺得渴了,個個來了精神,加快行進速度,很快趕到了目的地。

乘風破浪

【出處】:沈約《宋書》

南北朝時,南陽涅陽人(今鄧州)宗愨,年紀不大,武藝高強。有一天,他哥結婚,家裡賓客盈門,有十幾個盜賊乘機混進庫房搶劫,家僕發現盜賊,驚叫著奔進客廳,客人都被嚇呆了。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劍直奔庫房。趕走了盜賊。賓客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數年後,林邑王侵擾邊境,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任命為振威將軍。有一次,宗愨奉命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設計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這樣,宗愨為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侯。

宗愨小時侯說過“願乘長風破萬里浪”,長大後果然實現了這一遠大志向,後人把他說的這句話簡縮為“乘風破浪”。

先憂後樂

【出處】:范仲淹《岳陽樓記》

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參與慶曆新政夭折而被貶至南陽鄧州任知州。在鄧州,他創建了花洲書院,執經講學,以文會友,與民同樂。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摯友滕子京派人請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欣然揮筆,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下歷代文人志士所傳頌,並由此名句簡縮為“先憂後樂”。

此外,千古名篇中的“百廢俱興”“心曠神怡”等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