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近日,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经典电视剧《康熙王朝》,刚好又看到周培公平叛察哈尔王,收复陕甘总督王辅臣这一剧集。每当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是颇有感触的。周培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为何康熙王朝第一重臣周培公为何由宠至衰?

据史料记载: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生于1632年(明崇祯五年),湖北荆门人。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

周培公十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双亡,父亲在李自成时期就战死了,后期在官府做小吏,帮权势贵族出谋划策。周培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深得其恩师伍次友的赏识,因而伍次友写了一封举荐信给朝廷,但是他依然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科举。要是在如今的社会,估计很多人早已将此信奉为至宝。但周培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自己穷困潦倒之时,因还一碗豆腐脑的恩情,用举荐信的背面,为伸冤的锁儿写了一份状纸。其实,当时就在这个剧情,深深被周培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试问,在如今有几人能有这份胸怀和坦荡。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穷困潦倒的周培公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他给别人打开一扇希望之门的时候,上天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的才能最终没被埋没,还是被旷世奇主康熙所赏识、所重用,逐渐成为康熙身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臣。

有一种恩情,叫知遇之恩,有一种精神,叫精忠报国。

在吴三桂等三藩造反之时,康熙也心神大乱。是周培公,当时站出来,一是稳住了皇上的心神,二是及时做出了临时决断,真可谓是猝然临之而不惊。就这,估计也够我等凡人修炼数十载。

为报康熙的知遇之恩,也算是临危受命,接受朝廷册封的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在整顿军纪的时候,其睿智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是凭借铁血手腕,将点卯迟到的、给孝庄太后梳了十八年头的二等侯及其从众斩首,以明军纪。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称将察哈尔王私藏黄金一千万两的一半分发给得胜的归来的将士,顿时军心大振,不消几时就打败了察哈尔王的叛军。

在攻打陕甘总督王辅臣的时候,依然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的是,他胜不骄,不急躁,运筹帷幄,静等四十门红衣大炮到达之时,方才以最小的伤亡攻下虎岭要塞。清醒的是,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依然保持对百姓、对生灵的怜悯。下令停止炮击,只身犯险,以巧舌游说王辅臣,既避免了平凉城不被炮火屠城,也为康熙王朝保留了一份生力军。相信要是没有吴三桂的叛乱,也许他今生也无缘军旅生涯。但当手握权利,手握重兵的时候,心里还装着平凉城几十万的百姓。也许是出身贫苦家庭,对生灵更多了几分仁爱。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攻打平凉城

其实,在我看来,周培公心中装着对百姓的仁爱之心,才是对康熙最好的感恩,才是对朝廷、国家最好的报答。

但是,不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周培公也不外乎如是。一个人有才能,容易被嫉妒;一个有才能又居功至伟的人,那么更容易被陷害、被猜忌。在他与吴三桂大决战的时候,被调回北京,将不世之功让给了副将图海。这就是周培公由由宠至衰的开始。

在朝廷需要满族权贵的团结,在朝堂需要上下一心的时候,周培公不得不成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在电视剧中,这一段过的很快,转眼周培公被朝廷发配到盛京十一年。虽为了保护周培公的安全,但也是为了在盛京更好的监视他。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等皇帝杀掉有功之臣,周培公一个好一点的结局是,保住了一条性命,会让大家顿时觉得一丝丝凉意吧。当康熙再次看到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逝世,享年69岁。

当周培公离开人间的时候,康熙还破例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令我最感动的是,在周培公发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他查阅各种典籍和史料,绘画《皇舆全览图》送给康熙皇帝。周培公穷尽余生之力,绘画的《皇舆全览图》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当画卷展开的那一刹那,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会为之敬仰,为之惊叹。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巨作《皇舆全览图》

在一个王朝大厦将倾、风雨飘摇的时候,周培公为报知遇之恩,披荆斩棘,力挽狂澜,剿平叛乱;在人生走上权利顶峰的时候,周培公依然心怀将士安危,心中装着千万百姓;在人生走向低谷的时候,也不忘以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举荐栋梁之才(姚启圣),为国家统一建言献策,为大清历史抒写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周培公,一位在彪炳千古,高山仰止的历史人物,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呢?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