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拍板一個錯誤決策,如何漂亮地迴應?且看李鴻章的示範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有這樣的一種情況:領導拍板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下屬必須馬上去執行。如果是你(聰明的讀者朋友),會如何處理?

如果不懂策略和技巧,直來直去的硬拗,一定讓自己受傷;如果按部就班執行,公司出現重大損失,最後這鍋還得由自己來背。處理這般棘手的問題,一百多年前,李鴻章給我們做了完美的示範。

說到李鴻章,多數人罵他是“賣國賊”“漢奸”,少數人尊稱他為晚清重臣,洋務派首領。說他好也罷,罵他賣國賊也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李鴻章撐起了晚清三十年的歷史。

領導拍板一個錯誤決策,如何漂亮地回應?且看李鴻章的示範

李鴻章力撐危局三十年,靠的就是他對時局敏銳的分析,冷靜的判斷,以及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其實這種能力在他未發跡時,就已經展露無遺。

1860年,英法聯軍打入北京,火燒圓明圓,咸豐皇帝倉惶逃往熱河,逃亡途中,咸豐聽從了大臣勝保的建議,飛召外地兵勇北上勤王,其中點名曾國藩嫡系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鮑超霆字營三千人馬。

現在來看,這是一紙十分荒誕的命令,英法聯軍近在咫尺,要調兵也得在京城附近調,調千里之外的湘軍,恐怕這邊部隊還沒開撥,那邊皇帝老兒就已經被抓起來了。

在那個年代,皇帝下的聖旨就是神聖的,就算聖旨放的是一個悶屁,做臣子也得循著那個味聞過去。聖旨到了曾國藩的湘軍大營,幕僚們可就炸鍋了,多數人吵吵著要馬上整裝部隊出發,他們覺得不折不扣執行皇帝的命令是天經地義的,尤其大老粗鮑超更是激動得不行,彷彿誰阻擋他北上就是在阻擋他飛黃騰達。

領導拍板一個錯誤決策,如何漂亮地回應?且看李鴻章的示範

少數人不支持北上勤王,他們能冷靜地觀察到從江南戰場調兵,緩不濟急,會變成一場徒勞無功的長途行軍;眼下江南戰事正酣,突然抽走一支攻堅的生力軍,恐全線鬆動,之前的血戰成果歸於泡影。但他們也拿不出有利的理由,誰都擔不起抗旨和藐視朝廷這樣的罪名。

唯獨李鴻章,當時只是曾國藩的一個小秘書,就幹起草奏摺,寫寫書信之類的活,但是他有一個特別了不起的身份,他是曾國藩唯一默認的學生,是曾國藩有意栽培的事業接班人,無論大事小事,曾國藩就喜歡聽一聽這位學生的意見。

李鴻章給出的意見就四點:一、鮑超不能北上勤王,江南戰事吃緊,牽一髮而動全身。二、北上去了也沒有用,時間上來不及,如果洋人要滅亡大清,也就一個星期的事,這不過勝保使壞,想把鮑超的霆字營調過去歸他節制。三、洋人兵臨城下,志不在滅國,而在於劫財,不過想趁機撈點油水。四、洋人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瞻前顧後,形成不了多大的合力。

領導拍板一個錯誤決策,如何漂亮地回應?且看李鴻章的示範

他斷定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只要與洋人各自談判,滿足他們一些利益的要求,不出半月,和局一定能達成。

現在的問題是:決意不去了,那麼怎麼回覆這道勤王的聖旨?李鴻章的對策就一個字——拖,即三十六計所謂緩兵之計,更文雅點叫按兵請旨。

為什麼要按兵請旨?旨意不是很明確了嗎?北上勤王;不,李鴻章非得在聖旨中找到請旨的理由。說鮑超資歷太淺,威望不夠,部隊沿途難以籌餉,指揮和機動能力不足;要北上勤王,統帥必須從曾國藩和胡林翼兩人中挑選。

奏摺通篇圍繞為什麼不能派鮑超作為勤王的統帥,而必須是曾國藩或胡林翼,以及選擇曾國藩或胡林翼後,作如何的統籌安排。這篇奏摺就來自李鴻章手筆,徹頭徹尾的陽奉陰違,卻寫出了義正詞嚴,有理有節,不容置疑的感覺

領導拍板一個錯誤決策,如何漂亮地回應?且看李鴻章的示範

按照過去的通訊手段,就算最高級的八里里加急,信使往來至少兩個多月,兩個多月時間,北京那邊什麼事都搞定了,這就是李鴻章玩的最狡猾一招——以拖待變

果然,如李鴻章所分析的那樣,不到半月,恭親王不負所望與英法聯軍達成了和平協議,英法等國撈足了油水,就自行退兵了。而聖旨的批覆也是一句話:事情已經搞定,你們不用來了。

一件看起來荒誕,執行起來很複雜,又很可能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被李鴻章輕而易舉地消解於無形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四兩撥千斤。將複雜的事情簡單處理,抓住事情本源對症下藥,這是李鴻章身處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壇,卻能左右逢源,屹立不倒的本事。

我們或許也能從李鴻章按兵請旨的故事受到啟發,同樣的職場問題出現,我們也可借鑑其思維,漂亮地陽奉陰違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