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蘇軾的成長

說起紅燒肉,不得不先說北宋文豪蘇東坡。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二十歲時蘇軾進士及第,先後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蘇軾一生在文學與藝術等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蘇軾的詞作

有幾首膾炙人口詞,大家肯定很有印象:某年中秋時,寫下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編曲錄製成現代歌曲《明月幾時有》後,一度風靡大江南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這是《念如嬌 赤壁懷古》的名句。讀起這些經典詩詞,感覺回到了學生時代:當時也是年少輕狂,高聲的背誦,還模仿一副古人的樣子,現在想來還是挺可愛的。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蘇軾的“東坡肉”

蘇軾四十三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紅燒肉(東坡肉)和蘇東坡產生聯繫,就是從這裡開始。在被貶黃州的這段困頓時期,他親自動手烹飪東坡肉並作詞--《豬肉頌》。要知道被貶時期,逆境之下,還能傳遞出一種自我調整後的快意、樂觀,確實是一樂天派!當然,現在有觀點說東坡肉和紅燒肉並不是同一道菜,這裡就不去深究了。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為什麼是“東坡肉”

《黃帝內經》說:“腎主骨,生髓”,從傳統中醫角度,吃紅燒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腎精,化而滋養腦髓,因此起到補腦的作用。蘇軾被貶黃州,難免心灰意冷,思緒頗多。可能很多個日夜都在想事情,勢必過度消耗,透支腎精,特別是大腦過度使用需要滋補。然而以蘇軾豪放派的性格,怎麼會就此墮落。恰好在當時的黃州,豬肉比較多且價廉,這正給愛好美食的蘇軾研究東坡肉的機會。相比古人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我們現在條件很好,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有沒有發揚樂觀積極,不屈不撓的優秀精神,是需要思考的!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樂天派”如東坡肉般滋養精神

現代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煩惱憂愁,怎麼去平衡這些負面的東西,從內心深處去積極樂觀面對,是我們能否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很多時候,不是被困難打敗而是被自己消極的心態,自暴自棄的態度打敗,最後是人也過得不快樂,更別談事業有何成績了!所以,我們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把每一次困難當做是磨礪自己的人生財富,進而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什麼鍾愛家常菜“紅燒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