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作,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张择端,山东人,任职于北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他因亲手绘制了中国几千年绘画史上最好的一幅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而驰名天一万。 张择端很年轻就离开了山东老家,来到大宋的都城东京沛梁。年纪轻轻的他初到沛梁,人地两生,生活颇为不易。无事的时候,他不愿一个人在家中孤独闷坐,常到汁河边及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去游荡。幸亏他画得一手好画,偶尔卖几张画,勉强悯口度日。就这样,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好友赵太垂。赵太垂家世代行医,且宅心仁厚,为人诚恳,对这个自异乡而来的年轻游子照顾有加,时常请张择端到家中用饭闲谈。有时他还将张择端介绍给生意上的朋友,让他帮朋友绘制壁画或肖像什么的。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张择端是一位全才的画家,无论舟车、市肆、桥梁、人物、城杯几乎无一不精。因为他画得不错,几年之后就在沐梁出了名。 出名之后的张择端,经人举荐,参加了宋徽宗翰林图画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有傣禄的宫廷画家。张择端做官以后常惦记着好友赵太丛,.只要得空,就到赵家医馆看望朋友。 赵.家的医馆设在离城门不远的繁华处,由于信誉好,有很多人都慕名前去寻医问药。可是街上医馆林立,有很多患者走错了地方,误人别家医馆,只得将错就错,运气不好的甚至还延误了病情。 张择端知道这种情况以后,为赵太承出了一个主意。他帮赵太承设计了几幅大大的布制招牌,其中一幅写着“本堂法制应症煎剂”8个大字,其他几幅则都是赵家所制各种丸散膏丹的介绍。招牌树立以后,来治病的患者们远远就能看见赵家高大的布制招牌,再也没有人走错门了。 赵太丛非常高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特地邀请张择端到洋河虹桥边最好的酒家吃饭。这处酒家视野极佳,看得到汁梁最有名的虹桥。 虹桥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拱桥,横跨宽阔的沛河_.仁,桥的跨度很大,便于船只通行。虹桥造型优美别致,最难得的是,整座虹桥没有一根柱子,宛如一道飞虹。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这么有名

首先,中国画最讲究意境,画家最爱画山水、花鸟、静物,再不济也要画文化人面基,反映市井生活的写实风俗画非常少。

其次,《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界画,在作画时要借助界尺来勾勒建筑。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

这种画的缺点就是笔法僵硬呆板,画出来的房屋像建筑施工图。张择端虽然也用界尺,但他只在画长直线的时候用,短直线和连接线坚持用手画。这样,图上的房屋就不枯燥了,有了生活气息。只不过宋朝之后,界画画家越来越少。

但反过来,物以稀为贵,这幅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界画自然愈发独特起来,成了这一类型的鼻祖。

最关键的是,这幅现实主义长卷在作者精巧的布局下,展示出了一种高超的戏剧感。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清明上河图》长 528.7 厘米,宽 24.8 厘米。画中约有 800 多人,牲畜 60 多匹,船只 28 艘,房屋楼宇 30 多栋,车 20 辆,轿 8 顶,树木 170 多棵。放大任意一个局部细细端详,会发现人物阶级不同,衣着不同,神情也大大不同,其间隐藏了海量的细节,还穿插着各种活动,有意思极了。

古人看画的时候,不能长卷铺开一览无遗,要从右往左慢慢浏览,边看、边走、边展开,才会一点一点叠加出信息量:从郊野到虹桥,楼台屋宇层峦叠嶂,三教九流轮番登场,就像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如果给《清明上河图》起一个当代的名字,也许会叫《北宋最后的夜晚》。

清明上河图的数量之谜

关于传世《清明上河图》的数量,至今莫衷一是。经奈良大学教授古原宏伸调查:日本有18件,台北有13件,纽约有6件,伦敦有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及北京等地各3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4件,共计41件。而北京故宫相关人士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则说: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通常认为,以“清明上河图”为题,且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在全世界达50件,另外也有100件的说法。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张择端像 ”

历史上,真正见过张择端真迹之人少之又少,而不断有人持续画出《清明上河图》。大多数作品不得按照复制本(甚至是再复制品)描绘,也总是靠想象来完成,所以《清明上河图》各版本间的差异很大。

总体来说说,《清明上河图》大致可以区分为3大系统。分别是:张择端的真迹、明代仇英的“仇英本”和清代宫廷画家的“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之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长,又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画充分地展现了清初民俗风情,堪称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盛世危机

“惊 马 ”

卷首,一群颇有声势的队伍踏青而来,后有马夫殿后。夫人坐在轿中,轿顶插满花草,官人坐于马上,中间是担着东西的轿夫。轿子后面的第一个仆人,身上担着打猎收获的两只野鸡,旁边墙上还趴着两小孩正在观望。

不知是何缘故,路上一马受惊狂奔(前半身因残破而缺失),三个马夫慌忙在后追赶,周围的人们顿时惊慌起来,一老人急忙招呼在路边玩耍的小孩回家,另一持杖老人慌忙闪躲,前面酒馆旁的黑驴被惊马吓得乱跳,店内的食客闻声张望,这是张择端在画中描绘的第一个险象伏笔。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望 火 楼 ”

这个建于高处的亭子叫望火楼,是观察火情的阁楼。汴京城中每一坊(坊就像现在的居民小区)都有望火亭,亭上需有人值班眺望,亭下还有屯兵驻扎,一旦发现火情,可马上组织灭火。

然而在画卷中,这唯有一处望火楼形同虚设,厅内是歇脚的长凳,亭下开满了酒馆。北宋末的消防系统已颓败至此。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船 桥 险 情 ”

北宋人在清明节喜欢到河上观水赏鱼,图中拱桥两侧聚集大批人群,可眼下的情形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几个纤夫埋头拉纤却忘了招呼船工放下桅杆,导致桅杆即将撞上拱桥!

险情至此,拱桥上下行人大声呼救,纤夫闻声松开绳索,船工放下桅杆,船顶上的船夫奋力用长杆顶住桥梁... ...桥上和岸上的百姓们都捏着一把汗,桥上有人为防船工落水,抛出绳索... ...

而此时桥上上演了另一场官员争道的闹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夫个仗其主,争吵不休。桥上桥下险情成为全卷高潮。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商 贾 屯 粮 ”

为了抵御年荒和逼退商贾的势力,北宋历朝注重在汴河沿岸建立营仓。

但画中绘有两处装卸工卸船的场景,船主们指挥着雇工队伍卸粮到深巷私仓,所有粮船皆非官办,也无度量管到场监运。

朝廷丢了国粮储运的机会,北宋潜在的官粮危机暴露无遗。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懒 卒 ”

递铺衙门前坐卧着九个兵卒,还有两只公文箱,显然这是一对公差,像是在这里待命多时,已十分疲惫了。

院子里躺卧着一匹吃饱的白马,一个马夫手持缰绳,倾斜一侧,似乎在等待马的主人。应该是清早出行的官差,快到晌午仍迟迟不出。可见北宋官府效率之低下。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党 争 ”

1102年,徽宗改元崇宁,罢黜旧党,史称“新旧党争”,次年,蔡京下令焚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人的墨迹文集,严禁生徒识读、藏家宝之,苏轼文字翰墨“既经崇宁、大观焚毁之余,人间所藏,该一二数也”。

在画中的两处,车夫们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做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去销毁。

张择端生动的捕捉到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新旧党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城 门 洞 开”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清明上河图》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放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

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

北宋后期,辽金两国的奸细多次暗访汴京,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而画家唯独将骆驼队和胡人画在不设防的城门口。

徽宗朝军日渐衰退、国防渐趋淡漠,亡国似乎指日可待。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重 税 ”

城内第一家便是税务所,进城货物必须先验货交税。门口四个车夫运来一包纺织品,一个车夫进屋向税务官报税,门外验收官员指着麻包报出大数,引起车夫们不满,双方吵声之高,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

在徽宗朝大办漕运花石纲之时,税额激增,车夫与纳税者的纠纷,是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的缩影。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酒 患”

“正店”是政府授权酿造美酒的酒店,正店右侧的临街小屋原为军巡捕屋(相当于消防站),现已改为军酒转运站,屋内扑火用的三杆麻杆皆宜已废弃,屋前八只木桶原为消防存水之用,此时已变身酒桶。

三个御林军是奉命前来押送军酒的,他们在临行前例行检查武器,正中一位带着护腕的汉子正在拉满弓试弦,他大概刚饮完了酒,浑身爆发出力量,显现出肌肉发达的体格;左侧一位正在繫护腰,右侧一位在缠护腕 。本应守卫城门的军卒却精神抖擞的显身在酒铺里。

且全卷新酒、小酒、老酒等招牌多次出现,满城酒车簇簇不绝,足见朝廷的军力之弊及民间的酒患之重。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 商 铺 侵 街 ”

北宋社会的痼疾——“侵街现象严重”

画中街道两边大量出现屋檐前加建雨塔以及从平房延伸出来的遮阳棚和躲雨棚等辅助性建筑物,或开设买卖,或摆摊设担,经过数次“得寸进尺”,构成了北宋几朝都无法解决的“侵街”现象,造成交通拥挤、消防通道堵塞的痼疾,且愈演愈烈。

商铺甚至云集到桥面上,堵塞桥面通行,造成险象环生的局面。

城门口拥堵不堪,无人管理,这些都是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

《清明上河图》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