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後疫情時期”,從現在起調整生活方式

常態化疫情防控,意味著我們進入“後疫情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疫情本土傳播途徑已經基本阻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反彈風險依然存在。因此,疫情防控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特點。社會重心將由集中打疫情防控阻擊戰轉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將像影子一樣跟隨我們,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

“後疫情時期”,我們還不能放飛自我,無拘無束生活。我們的社交依然受限,仍然需要減少聚集和集體活動,需要憑健康碼有序流動。在疫情阻擊中養成的生活習慣仍需繼續堅持,比如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拒食野生動物等。個人的業餘生活還不能完全放開,比如觀影、唱K、泡吧、跨省旅遊,等等。因為限制較多,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不便。我們要習慣過這樣的生活。即便疫情防控取得徹底勝利後,一些良好的習慣和做法最好繼續堅持下去,這對維護個人健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大有裨益。

要習慣“後疫情時期”的生活,就得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準備。克服希望新冠病毒儘快剿滅的焦躁心理,捨棄希望迴歸原有生活狀態的戀舊心理,剋制希望無拘無束生活的放鬆情緒,從現在開始調整生活態度、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使之適應“後疫情時期”的生活。

能夠自我剋制。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疫情讓我們懂得自制的重要性。要學會約束自己,不要放縱自我。疫情中,許多人自我約束,減少聚集和集體活動,自覺居家隔離,從不適應到逐漸習慣再到成自然,這是自制的力量。

做到不怕麻煩。“怕麻煩”就是一種不良心態。麻煩裡藏著文明的秘籍。一個不怕麻煩的簡單動作,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素養,還能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怕麻煩,就會省去必要的程序、環節和做法。這時,個人雖輕鬆了,但對社會沒益處,不值得提倡。

心中常有他人。疫情讓我們充分地認識到,個人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和他人息息相關、命運與共。心中經常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既利他也利己。要經常想著,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有沒有影響?有這樣的善意,就會收縮自己行為的邊界。邊界空出來的地方,就是文明生長的地方。

培養健康志趣。社會交往活動減少,在家中的時間就相對多了。如何讓居家的生活更豐富多彩?這就需要培養新的興趣,來充實完善自我。在家學著做能發揮個人特長、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既充實自己,也有利他人,何樂不為?

善於運用網絡。網絡能大大延伸我們的生活空間,給我們生活帶來新的體驗。可以通過網絡參與社會治理;通過網絡展示才情和興趣;通過網絡參與線上消費。還要習慣運用網絡進行社交,習慣運用網絡協助工作學習。

懂得敬畏自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發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面對大自然的萬物,我們需要有敬畏之心,需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國家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疫情給了我們重新審視、梳理、改變生活方式的機會。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生活,可能不方便不習慣,但這是值得我們長期堅持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我們要學會適應並習慣過這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