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四課《克洛德·格》雨果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四課《克洛德·格》雨果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四課《克洛德·格》雨果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四課《克洛德·格》雨果

一,雨果文學常識:

維克多雨果,法國著名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

創作20年代出版詩集《頌詩集》歌頌了波旁王朝。20年代後期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學觀發生積極地轉變,政治上轉向了自由,

1827年《克倫威爾》序言,被認為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雨果成為法國積極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0年雨果的創作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大劇院上演,引發了古典主義衛士和浪漫主義鬥士之間的正面衝突,史稱”《歐那尼》之戰“。

1831年雨果發表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

路易波拿巴上臺後,雨果流亡國外十九年,流亡期間創作了《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等,在悲慘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提出了法國當代社會面臨的三個尖銳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是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小說悲慘世界:通過主人公冉阿讓從貧苦工人,苦役犯到人道主義慈善家的一生經歷,表現了他在仁慈米里哀主教的感召下的人生變化和善舉,也表現了警長沙威由一個惡人被人道主義感化良心發現的過程。

晚年的雨果創作力扔很旺盛,《凶年集》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1793年法國資本階級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反革命叛亂的故事。

小說提出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的觀點,表現了他人道主義思想的侷限性。

二,作品梗概:

1,中篇小說《克洛德格》描寫了一個貧窮的失業工人,在商店裡為自己因為飢餓而瀕臨死亡的女人和孩子偷了點麵包和柴火,結果為自己帶來了五年的監禁。

2,在監獄裡,他由於正直嚴肅而被人尊敬,但他的這種聲望並沒有幫助他填飽肚子,反而招致了監獄長處心積慮的打擊和折磨,經過內心的審判,克洛德最後以良心的名義判處了監獄長死刑。

三,思想內容:

《克洛德格》被認為是雨果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的前奏性作品。

1,同情貧苦人們的悲慘境遇。

通過孩子,情婦以及苦役犯人處境的描寫,揭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命運,總是貧窮的,不幸的,悲傷的,可怕現實。

如,克洛德格的所謂罪行,其實就是飢餓逼出來的,所以小說中寫到,“人民正處在飢寒交迫當中,貧困是男人犯罪,迫使女人墮落。”

2,描寫了資本主義法律本身的反人民本質和執法官的殘暴無情。

如,克洛德格僅僅偷了一點點的麵包和柴火,就被判處五年的徒刑,在監獄裡被監獄長任意欺辱和侮辱,在議會那些議員和官員們為著私利和黨派的利益勾心鬥角等。

3,探討了社會的出路。

在作家看來,烙鐵,鐐銬,監獄,死刑是不能解決社會問題的。

1)主張一方面統治者要“在窮人的命運裡,在苦難的盤子里加進美好的前途,加進對於永恆幸福的嚮往,加進天堂的福樂。

2)另一方面,所有墮落的人身上都隱藏著一種野獸的原型,通過良好的教育把她們休整好,實質上是宗教中的仁愛感化思想,這樣的出路體現了雨果思想的歷史侷限性。

四,人物分析。

1,出身低微但性格剛毅堅強,體現了勇於反抗社會不公平的勇氣和果敢。

2,體現出了人性中美好的東西。

總,通過具體的敘述,作者將他對人性美的讚頌投射到克洛德這個人物形象上。

五,藝術特色:小說在藝術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1,通過美醜對照原則。

把克洛德格的高尚與監獄長的醜陋對比,表現的極為鮮明。

2,故事描寫和作者議論有機結合。

交相呼應,相得益彰。

六,《歐那尼》之戰

1830年雨果創作的《歐那尼》在法蘭西大劇院上演,引發了古典主義衛士和浪漫主義鬥士之間的正面衝突,

最後《歐那尼》的演出大獲成功,標誌著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最終勝利,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