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來解讀下漢武帝,原來背後是這樣的真相


讓我們再來解讀下漢武帝,原來背後是這樣的真相

說到漢武帝劉徹,我就想起了中華民族的一句豪言壯語“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何等豪邁!用這句話來形容漢武帝,我覺得比較貼切。

不過我要提個醒,這句話並不是漢武帝說的,而是漢宣帝時一個叫陳湯的大臣說的,原文是“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中華做了哪些事情?歷史上又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第一部分:家庭背景。

劉徹原名劉彘,彘是豬的意思,取這個名字不要覺得奇怪,就像現在一樣,小名叫狗兒、牛兒之類的,就是要叫得難聽點兒,反而孩子長得更好一些。劉徹的父親是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漢景帝,母親是漢景帝的妃嬪王美人。

按漢朝規矩,皇位的繼承順序先是皇后的兒子,俗稱嫡子,然後才是妃嬪的兒子,俗稱庶子。可是偏偏皇后沒有兒子,然後就要在庶子中找年齡最大的做太子,而劉徹又不是最大的。但是他的母親很給力,通過努力當上了皇后。

於是這樣劉徹才當上了太子。看來不光拼爹,還得拼媽。不過劉徹也很爭氣,從小聰慧過人,喜歡讀聖賢書、帝王術,而且記憶力特別好,過目不忘。從此,一顆偉大志向的種子在他心裡萌芽。

讓我們再來解讀下漢武帝,原來背後是這樣的真相

第二部分:文治武功

劉徹不是開國皇帝,按理說他的工作就是治理天下,對於外交什麼的,祖先早就給他安排好了。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就對北方的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一兩個公主過去,再送點錢幣什麼的,這樣國家就相對穩定。

劉邦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因為他吃過虧。當年在白登這個地方,劉邦被匈奴十萬鐵騎圍困,差點命喪黃泉,最後重金賄賂匈奴單于冒頓身邊的人才得以脫困,史稱“白登之圍”。從此以後,劉邦心理有陰影,為了邊境安寧,對匈奴採用和親政策。後來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漢朝逐漸強大起來。

到了劉徹的時候,已經國富民豐。而匈奴這邊對漢朝的賞賜也越來越不滿足,屢屢搶掠北方邊界。漢朝對於這種騷擾很頭疼,為什麼呢?匈奴是個馬上民族,居無定所,走到哪搶到哪,搶完後就跑了。

你要剿滅這樣的部隊,如果人少了打不過他,人多了等你集結完畢他又跑遠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北方歷來是苦寒之地,資源貧乏,面積又大,了無人煙,你若想把匈奴全部消滅,一來意義不大,二來難度不小。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奇怪的現象:中華歷史上屢次北伐,浪費無數軍餉物資、人力物力,率著大軍到了北方,不但打不了勝仗,甚至連對方人影都看不到,你追他跑,你退他進。總之,他熟悉地形,機動力又強,打仗的主動權掌握在他手上,反而在你因戰線太長、糧草不濟而撤兵的時候,他來了。於是一次次慘痛的失敗給中原統治階級烙下了烙印:北方民族彪悍,不宜強取,防禦為上。

讓我們再來解讀下漢武帝,原來背後是這樣的真相

於是“萬里長城”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世界的“八大奇蹟”之一。但劉徹這個人不一樣,他豪情壯志、雄才偉略,面對大臣們的反對,他力排眾議,親自部署和指揮了北征匈奴的戰爭。具體執行的有兩大名將:衛青、霍去病。

劉徹的戰爭策略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主動進攻!他想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把匈奴趕到離邊境很遠的地方,一勞永逸。這是一條難度很大,而且充滿危險的路,一旦走不好,可能會導致政局不穩定,走好了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作為既得利益者是肯定不願意選擇的。但劉徹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條任誰都不會選的路呢?我覺得這就是責任和擔當。我的觀點肯定會被噴,但我義無反顧。

歷史,到底應該怎樣去看待和評價?從不同視角看到的歷史到底有什麼不同?我想,我在下一篇文章應該給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了。不然有很多歷史問題你是看不明白的。劉徹最終成功了,他的北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匈奴從此一蹶不振,走向分裂。

但漢匈戰爭巨大開銷對大漢國內的經濟和綜合國力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難怪後人對漢武帝劉徹褒貶不一。不過我是支持的,因為漢匈戰爭也換取了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和漢文化的空前繁榮。只有勇敢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後來的宋朝就是一個相反的例子,宋朝為了內部的安定,一味的對外談和,雖然也創造了漢民族的繁華,可是最終呢?卻走向滅亡。

先別噴,等我說完,有人會說宋朝用錢和土地換取和平是值得的,我想說,這是一種偷換概念,它換取的不是老百姓的和平,而是趙家的和平。趙家和老百姓是不能劃等號的,趙家可以換,但老百姓是換不了的。

讓我們再來解讀下漢武帝,原來背後是這樣的真相

只要誰對老百姓好,誰給老百姓飯吃,老百姓就跟誰。後來趙家不是換成朱家了嗎,老百姓過得照樣快樂。所以說,我們不能只圖自己眼前利益,個人安穩,我們更應該考慮能為後人做點什麼?

劉徹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建立了中華民族的版圖雛形。難道這就是某些人口中的窮兵黷武,揮霍無度?豈不愧哉!

在治國方面,劉徹開闢了很多先河

第一個使用年號。

春節的首創者。

第一個把儒家思想做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學而優則仕”的開創者。

加強中央集權,設中朝,制十三州刺史。

第一個發佈“罪己詔”。

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當然這個有壟斷之嫌。

建立第一個國家圖書館。

此外他還在文學、音律的發展上有很多建樹,真是一個精力旺盛,文武全才的皇帝,劉徹能排在前十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劉徹這個人也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剛愎自用、錯殺好人,有時心狠手辣、不戀舊情。衛子夫就是劉徹的第二任皇后,衛青就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就是衛子夫的外甥。衛子夫應該算一個賢后了,不過後來還是冤死在劉徹的手裡。《雲中歌》裡面的劉弗陵就是劉徹的兒子,劉徹為了避免外戚干政,藉故把劉弗陵的母親殺了,才把皇位傳給他,真是帝王無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